馨儿不叫我“爸爸”

标签:
育儿 |
奶爸系列30
馨儿不叫“爸爸”
丁启阵
跟两位孩子出生时间相近的女同事交流育儿经验,得知她们的孩子,在满周岁不久,就会叫“爸爸”了。而且,叫“爸爸”的时间,要早于叫“妈妈”。从她们为自己孩子先叫“爸爸”而不是“妈妈”多少有些醋意的神情推测,她们得知我家馨儿周岁不久就把“妈妈”叫得很溜了,我猜测,她们心里可能有些替我惋惜,为我不平。
我之所以不但不觉得惋惜、反而觉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主要是因为,我知道:叫“爸爸”这事,馨儿是“非不能,不为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她会,她故意不叫。
何以见得馨儿会叫“爸爸”呢?我有如下两个证据:
证据之一,早在七八个月的时候,有一次在跟我单独相处、四目相对时,馨儿已经发出了“baba”两个音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这至少说明,发音已经没有问题了。
证据之二,刚满周岁不久的一天,在小区附近的小树林里,跟带着比馨儿大一个月的一位老人互通信息。老人对他孙子还只会叫“爸爸”“妈妈”有所不满。我告诉他,比我孩子强,我孩子只会叫“妈妈”,还不会叫“爸爸”。说完就各自走开了。没等老人远去,馨儿挣脱我的怀抱,站到地上,认真地看着我,清清楚楚地喊出两个音节:“baba!”然后,一侧身,用手指着她妈妈所在的方向,喊了一声:“妈妈!”这行为,大约可以释读为:馨儿对我说她只会叫“妈妈”不会叫“爸爸”表示不服,证明她是会叫“爸爸”的——只是她还不想叫而已。
早在周岁之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出生不久,“爸爸”能指(语言)和所指(我这个人)之间的联系,馨儿的头脑中就已经建立起了,这联系日益牢固。将满周岁的时候,开始玩能指和所指游戏,“馨儿的嘴巴”“馨儿的鼻子”“馨儿的耳朵”,“妈妈的嘴巴”“妈妈的鼻子”“妈妈的耳朵”,“粑粑的嘴巴”“粑粑的鼻子”“粑粑的耳朵”,馨儿已经能用她的右手食指,准确无误、百试不爽地指认出来。
每回我去接替她姥姥或妈妈,带会儿馨儿。还没有见到我,一听说“爸爸”来了,馨儿能立刻抛开手中的任何玩具,转体,身如离弦之箭,向我所在的方向扑过来。一旦进到我的怀抱,小下巴微扬,目光巡视四周,手舞足蹈、踌躇满志、洋洋自得的模样,害得她妈妈常常情不自禁、酸溜溜地来上一句:“瞧这小样儿,就跟你(她)爸爸亲!”周岁之后,投进我的怀抱,馨儿的第一个动作,常常是快速摇动她那酷似招财猫的小手,跟她妈妈、姥姥再见。她的意思是,此时此刻开始,进入我们甜蜜的父女时间,其他人都“跪安了”。总而言之,馨儿跟爸爸的感情,那是刚刚的。
馨儿不叫我“爸爸”,叫我什么呢?说出来,可能会吓你一跳:馨儿叫我“ama”!
馨儿叫我ama的历史,跟她叫“妈妈”一样悠久,难分先后。馨儿嘴里的“妈”“妈妈”和“ama”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绝不相混。“妈”“妈妈”指妈妈,“ama”指爸爸。
其实,婴孩的叫“爸爸”“妈妈”,多半是父母不厌其烦地灌输的结果。我更想看看馨儿语言的自发生成过程,因此,基本上不教她喊“爸爸”,也建议她妈妈、姥姥别教她喊,馨儿想怎么叫我,就怎么叫我。她叫我“阿玛”,我就回她“格格”。
我感到遗憾的是,馨儿叫我“阿玛”的历史,看样子快要结束了,她快要改口叫我“爸爸”了。不是我心里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野心,做着三宫六院的春秋大梦,而是我觉得,我的孩子快要习得成人世界千篇一律的语言体系,快要泯然众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