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拜婴孩为师

(2014-03-04 01:20:21)
分类: 性情文字

拜婴孩为师

丁启阵

 

拜婴孩为师

 

几个月前,澳门籍女作家穆欣欣在微信中说了个她八岁儿子的段子:她给儿子讲古,讲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怕儿子不懂,误会“孙子”是骂人话,告诉他古时候姓氏后边缀“子”表示尊敬、喜爱。不料,她儿子表示:这个他早就知道了,举的例子有“孔子”和“孩子”。当时,我就评论了一句:孩子常常比大人聪明,我们应该拜孩子为师。

后来,欣欣就会不时地使用这个典故。“丁老师,您的小老师什么时候出生?”“祝贺您有小老师了!”诸如此类。

我的小老师丁韫瑶,小名馨儿,才满月不久——今天是她出生的第41天。但是,我已经写了五篇关于她小人家的文字。有朋友见我多次在微信中贴出馨儿的照片,并且赞美有加,说我已经着魔了。我承认自己有些着魔。文学名著《红楼梦》问世之后,曾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我直想仿造一句:开笔不写自家孩儿,著作等身也枉然!

为什么?因为:这个小生命对我而言,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比珍贵的,我对于她有着她妈妈之外任何人无法比拟的亲密关系,无法企及的细致观察。更为重要的是,她跟全天下所有的初生婴儿一样,那么精美,那么幼小,那么单纯,那么高贵!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语句太酸,不免矫情,过于文艺。说实话,在有馨儿之前,我也会这样认为。但是,现在我的想法改变了。我敢肯定,这样认为的人,不是没有鞠育过孩子,便是没有用心观察过婴孩。认为初生的婴儿除了吃奶、睡觉、拉屎、撒尿、哭泣、喊叫啥也不会、啥也不懂的人,对于婴儿是相当无知的。如果是为人父母者,一定是不合格的,是严重失职的。

馨儿出人意料的聪明、懂事行为,前边几篇文字里,我已经列举过不少。写上一篇即第五篇文字至今的十天里,又积累了不少。

比如,每逢“外事”活动、户外运动,馨儿便出奇地配合,乖觉。满月那天,她老舅发起,两家人一共十口,去饭店吃饭,以示祝贺。历时三四个小时,她不是躺在小推车里静静地睡觉,任由着大人们吃喝谈笑,便是微微睁开双眼,给抱她、跟她说话、逗她的人一点儿礼节性的回应。没哭,没闹,没拉屎,没撒尿。自始至终,淑女风度,无可挑剔。原来,她把吃喝拉撒闹,全都推迟到亲朋散去之后了。席散之后,我们驱车到京西阳台山麓的“山樱小筑”待了一会儿,然后,各自回家。刚刚跟她舅家人作别,馨儿便开始闹着吃奶,拉屎,撒尿。回家路上,我兴之所至,绕道稻香湖(上庄水库),顺便看一眼京西最后的水稻田。馨儿似乎知道,这个时候身边全是自家人了,一路的喊饿,吃奶,拉屎,撒尿,少有停歇。我计划中的观景之旅,变成了她的吃喝拉撒之旅。车子只能走走停停,一刻钟的路,花了整整两个小时!

前天,周六,天气晴朗。牛大瘦、范大帅诸老友相邀游览香山植物园。因为是久霾初晴,空气较为洁净,我决定带家人同去。早上,我就把这事跟馨儿说了,告诉她爸爸妈妈姥姥要带她去郊游,看山水风景。仿佛听懂了似的,馨儿从那一刻开始,就莫名地兴奋,双目炯炯,现出种种快乐的表情。遗憾的是,京城心思跟我们一样的人太多,大家都赶着去游览香山植物园。结果,原本二十分钟的路程,我们开了整整两个小时!在植物园逛了将近两个小时后,我们回家。回家之后,馨儿玩累了一般,随即安静地睡去,一睡就是三个多小时。堵车,游园,睡觉,前后八个多小时,馨儿没吃一口奶,不曾发出一声哭喊,没有撒过一次尿,拉过一次屎!一个才满月的婴儿,竟然有如此强大的忍耐力,我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上述以及前边几篇文字所列举的种种聪明、懂事的行为,都只是小智慧,小品德。从馨儿身上,我看到了婴儿与生俱来的大智慧,大品德!

两三千年前的先哲们,曾经为人之初究竟是性善还是性恶,争论不休,唾沫横飞。经过对馨儿一个多月的观察,我发现先哲们实在是无聊、不通,这些动辄以君子自居的先哲们,一定是没有认真观察过婴孩,对婴孩的需求、性情缺乏起码的了解。初生婴儿的世界里,没有性善性恶这样的哲学问题。她们降临人世之初,当务之急是生存的问题。大约是人类较为进化的缘故,婴儿出生的时候不必自己滚爬着去找奶觅食,只要发出一串急促、响亮的声音,母亲便会将食物塞到她们的嘴里,任由她们吮吸。比起一般的婴儿,大概是体质较好,馨儿从离开娘胎那一刻至今,从未有哭泣不止的时候。我们解读她的“哭泣”其实是“嗷”,“嗷嗷待哺”的嗷,目的在于引起注意,满足需求。馨儿的“哭泣”从不拉长调,都是短促调,不连串。一旦达到目的,瞬间停止,表情怡然。没有倒吸气,没有鼻喉抽搐,面部没有悲伤、生气的余绪。满月之后的馨儿,“嗷”的分贝明显增强。稍不留神,会被她吓一大跳。辅助性的手的动作,挥舞,抓挠,也更加有力量了。只要她饿了,不管是刚睡醒,还是刚撒拉过,她都会立即发出尽可能嘹亮的“嗷”声,刻不容缓,无可商榷。否则,第二声,第三声,接踵而至,如浪奔,如涛袭,惊涛拍岸,裂石崩云。婴儿求生的本能,实在是可歌可泣。

求生存,起初是集中表现在吃奶一事上,有奶即欢。接着,表现在心理的安全需要上。今天中午11时许,我跟妻子出门办事。下午四点半,留守家中的岳母打电话告急,说馨儿不停哭闹。养育过一双儿女、数年前带过一个婴儿的岳母,承认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对付了,让我们赶快回家。一进家门,我俩就争先恐后去抱馨儿,馨儿暂停嗷声,双眼睁得大大的,一瞬不瞬地看着我们。岳母说,我们刚离开家时,馨儿就醒了,眼睛开始四处扫瞄。可能是看不到爸爸妈妈,于是神情不安,开始嗷叫。五个多小时里,没有合过眼,不时地发出嗷叫声。其间,一只手始终紧紧揪住岳母的衣领,仿佛害怕她也会弃自己而去。妻子给馨儿喂奶,馨儿一反常态,在吃饱之后,酣然入睡之际,一只手仍然紧紧地捏住妈妈的一个拇指,怎么掰都掰不开。

对出生41天的馨儿而言,包括吃奶、安全等生存基本需要之外的一切东西,都是不重要的,多余的。

相对于婴儿的蒙昧、弱小,长大成人是一种进步。但是,与年俱增的复杂、贪欲、邪恶,却不能不说是沦丧、堕落。关注婴孩,拜婴孩为师,不失为找回本真、回归人性的一条途径!

                                                        2014-3-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