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怀柔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3-01-21 21:23:31)
标签:

杂谈

分类: 日常琐记

2013117  北京怀柔

2012新浪博客年会暨2013名家新年思想论坛上的发言

丁启阵

 

 在怀柔座谈会上的讲话
摄影:王晓乐

 

我对前面的几个问题也比较感兴趣。

第一,关于莫言。莫言得奖是一个好事。莫言虽然自己承认看福克纳、马尔克斯的东西并不多,几页而已,但吸收到了精髓。因此他可以算是外国文学的学徒,或者说进入了人家的圈子。下次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能否是真正中国作家的文学奖?我想说的是,接地气的中国作家,接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真正传统的作家。那样的作家将来得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这才是瑞典皇家学院承认中国文学的标记。现在是按照他们的游戏规则在玩,玩得不错,人家认识我们了,仅此而已。因此我说,诺贝尔并没有真正走入中国文学,走入中国。几天前我写了一篇文章,《诺贝尔文学奖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走进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跟中国至少有三次亲密接触,第一次是赛珍珠的获奖,她用英文写作,那次获奖相当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第二次是高行健,有点像婚外情;莫言这次获奖类似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式的恋爱,不是真正的自由恋爱,多多少少有商业、政治的影子,有作秀的成分。我在这里提出疑问,请作家朋友们思考。

    第二,方韩论战。刚才听了各位的论述,我感觉在技术层面多一些。做假的问题,抄袭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些不重要。韩寒、韩仁均,谁写的不重要,我觉得更多应关注韩寒观点的变化,当然还有背后的人心问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粉丝?其实他触动了中国很多敏感的东西。另外有商业的规则在里面起作用,所以“韩三篇”出来后,我就不再看韩寒的东西。之前我很关注他,也很支持他。至于谁写的,里面有没有父亲的成分不重要,尤其是在咱们中国,这本是一个传统,鲁迅为了帮助弟弟周作人,很多文章就署他弟弟的名字拿去发表。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可以不存在争名夺利的事情。文学的创作,就像钱钟书用过的一个比喻,我们品尝鸡蛋,觉得有营养味道好就行,至于下蛋的母鸡是哪一只,不是很重要。

    第三,拆迁问题。我刚刚写过一篇文章,跟这个话题有点关系。拆迁其实就是一种革命。我刚写过一篇文字,《赵高的治国理论》。赵高有几句话非常精彩。秦二世上台时,形势很危险,秦二世也没有能力,秦始皇的儿子(20多个)、公主(10个)、王公贵族,很多人都不服。当时赵高就给胡亥支招,说:“贫者富之,贱者贵之。”这就是革命。开发商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其背后有一个阶层,要将地位、财富进行重新分配。这是我个人最近的一点思考。

    第四,至于安排这个对话,我猜想是让我说说杜甫很忙和“甄嬛”的读音问题吧?杜甫、音韵问题,是我近年花时间比较多的领域。有一个朋友总结说:2012年杜甫很忙,但有一个人比杜甫更忙,那就是我丁启阵。因为2012年我写了五、六十篇关于杜甫的文章。讲座也讲杜甫了。说了很多杜甫,写的也不少。去年9月成都有一个关于杜甫的大会,杜甫诞生1300年嘛。当时与会的研究杜甫的学者,大多数人觉得,那不算是一个恶搞。首先,它有底线,各种各样形象的转化,没有一个是真的让人讨厌的,而只是好玩,对杜甫形象基本没有什么损害,所以,说它“恶搞”,其实有点过了。

    相反我觉得正好是一个机会,搞出“杜甫很忙”漫画的,肯定不是杜甫草堂博物馆。可能是某一个动画公司,不过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漫画改造者并不真正了解杜甫,对真正的杜甫比较隔膜,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框架给民众提供的一个杜甫。这个杜甫实际上背离了真实的杜甫。现在我努力做的事情,是让大家了解真正、鲜活的杜甫是什么样的。杜甫很时尚,新鲜的事都干,是一个幽默的人,是一个骑马、射箭很厉害的人,年轻时在河北、山东骑马,“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骑马打猎,呼鹰逐兽,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五、六年。杜甫文艺方面的修养也很全面,比如音乐、舞蹈、书法、骑射,无所不能。他一生固然经历很多漂泊时间,但杜甫并没有真正遇到过绝境。杜甫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大家有一个误解:杜甫是一个贫苦的代表,看杜甫画像很瘦,目光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神情。其实恰恰相反,真实情况是杜甫哭穷,李白装阔。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在陕西做过县令,都是书香门第,最自豪的是第13世祖杜预(晋朝大将军),他的母亲,清河崔氏也是大家族的背景,所有亲戚都在官场。所以杜甫可以随便参加科举考试。李白的出身不好,没有实在的家族背景,所以要装阔。杜甫从小就参加了上流社会的沙龙。杜甫的诗歌与李白的诗歌给我们的,正好都是假象。在教材中将杜甫简单化、表面化,树立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所以学生们接触到的杜甫都是贫苦的,焦虑的。课本中选的,都是《石壕吏》一类作品。杜甫诗有1400多首,丰富极了,什么样的诗都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许多艺术手法,其实杜甫诗歌里都曾经用过,鬼魂活人同时出现,语言充满张力,等等。杜甫诗歌的语言,很值得今天的作家借鉴。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都是杜甫诗歌里来的。比如“残山剩水”、“冰雪聪明”,就都是杜甫创造的。关于杜甫,我们实在需要一个比较客观的、接近真实的介绍。我自己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杜甫是一个很好玩的人,是一个有生活情调的人。在中国诗歌史上,除了苏东坡较为接近外,几乎没有其他人都可以像杜甫那样,在诗歌里把自己生活的许多细节都写出来。李白有太多的隐讳不能写。

    书本上、教材中跟实际的杜甫、历史上的杜甫差距很大,“杜甫很忙”实际是对教育制度、教材描述杜甫的一种反拨。所以,对杜甫,他们有一种本能的了解欲望。杜甫很忙事件,是对我们的语文教育、历史名人介绍的一次质疑。研究杜甫的许多朋友,都同意我的说法,古代历史人物本来就是多层次的,要还原他们。但教学没有办法,要概括,概括过程就是损失信息的过程、失真的过程。这件事怎么做、怎么对待,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第五,甄嬛(xuān)体。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字的读音是从字典来的,现在最常用的两种字典、权威字典《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标“xuān”音,所以电视剧、媒体都用“huán”,可以理解,情有可原。字典里的音是怎么来的?从更早的字典抄来,从最早的字典抄来。最早源头从哪儿来?一个来自于民间口头,一个来自于古书。“嬛xuān”字,如果字典里都没有,就从古代字书的反切折合而来。这折合是一个技术活,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因为古音跟现在的音不一样,现在的读音,不是简单将古音折合一下就可以的。我们知道,读音的抉择,有一个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审音委员会又不能不受到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为难,很困难,有的从民间口语而来,有的从古音来。不免会有摇摆,比如说“危险、玫瑰、古迹”等词的读音,先是从俗,后来改为从古。不像台湾,台湾直接从音的历史演变折合。所以,字音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一个选择问题。

我就说这些,谢谢!

 

(即席发言,根据现场记录整理,略有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