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缕衣”跟“金缕玉衣”一回事吗?

(2013-01-08 22:35: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史谐谈

“金缕衣”跟“金缕玉衣”一回事吗?

丁启阵

 

长久以来,一直有人把“金缕衣”跟“金缕玉衣”当做同样的东西。

较早有这种看法者,我所知道的,是郭沫若先生。他曾有两句诗云:“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说的是汉墓出土的两种国宝级文物,铜奔马和帝王殓尸服。前者先后被称为“马踏飞燕”和“马超龙雀”,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后者就是通常所说的“金缕玉衣”,最有名的是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出土的两件。

持这种看法的,也有台湾学者。例如黄永武《中国诗学·鉴赏篇·自序》云:“……杜秋娘唱《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可能是劝人与其在死后穿镶金缀玉的寿衣,不如惜取年少可爱的时光。”

两三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指出唐诗中的“金缕衣”跟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不是一回事。结果,在博客中发表后,遭到了许多人的责骂,说我“多事”、“无聊”、“吃饱了撑的” ——至今我还是认为,吃饱了撑的,便写篇这样的考证文字,总比上网骂人要有意义一些——由此可见,大家已经认可了“金缕衣”就是“金缕玉衣”的说法。

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证据有二:

一是,汉朝帝王及其后妃(妻子)死后的玉制寿衣,原本总称“柙”(匣),分称则上身称“襦”,下身称“柙”,未见称“衣”的。有“玉柙”、“金缕玉柙”,没有“金缕衣”、“金缕玉衣”。《后汉书·礼仪下》:“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黄绵、缇缯、金缕玉柙如故事。”梁刘昭注引《汉旧仪》:“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广]二寸半,为柙,下至足,亦缝以黄金缕。”旧题晋葛洪撰《西京杂记》卷第一“送葬用珠襦玉柙”条亦有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柙。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武帝柙上皆镂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之蛟龙玉柙。”

二是,南北朝至唐朝诗歌里的“金缕衣”,指的分明是女子平时所穿着的一种以金线织成或镶金线的布料缝制的衣裳,包括舞衣,跟寿衣没有丝毫关系。请看:许浑《听歌鹧鸪辞》“山行水宿不知远,犹梦玉钗金缕衣”;裴虔馀《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韩偓《遥见》“悲歌泪湿澹胭脂,闲立风吹金缕衣”;欧阳炯《题景焕画应天寺壁天王歌》“地神对出宝瓶子,天女倒披金缕衣”;某故妓《诗》“歌罢玉楼月,舞残金缕衣”;孙光宪《菩萨蛮》“握手送人归,半拖金缕衣”。词牌名有[金缕曲],或与“金缕衣”为舞衣有关。

台湾学者黄永武为了反驳他人筵宴上唱出“寿衣”犯忌讳不吉祥的质疑,证明杜秋娘《金缕衣》诗中的“金缕衣”就是寿衣“金缕玉衣”,引白居易《狂歌词》为佐证。《狂歌词》全诗为:“明月照君席,白露沾我衣。劝君酒杯满,听我狂歌词。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生前不欢乐,死后有馀赀。焉用黄墟下,珠衾玉匣为。”黄永武认为,这首诗的意思跟杜秋娘《金缕衣》几乎一样。但是,他在证明筵宴之上可以唱出“寿衣”的同时,却也于无意中提供了不利于他自己的证据,白居易诗中所用的称呼寿衣的词语,是“珠衾玉匣”,而不是“金缕衣”,或“金缕玉衣”。不免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尴尬。

写这篇短文,我无意纠正大家称汉墓出土玉制寿衣为“金缕玉衣”的习惯。语言符号跟事物之间的关系,原本就是“名无固宜,约定俗成谓之宜”的,实际上,“习非成是”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我的主要用意不过是,希望大家在读杜秋娘《金缕衣》以及其他唐诗的时候,不要一看见“金缕衣”就联想到汉墓里的寿衣,或者直接认定它便是“金缕玉衣”,那太煞风景了!

                                                     2013-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