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影视往哪里去?
(2012-12-06 01:03: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史热议 |
抗战影视往哪里去?
丁启阵
近期忙里偷闲,看了三部“打鬼子”的影视作品,觉得挺好玩的,愿意推荐给还没有看过的朋友们。一部是电影《狩猎者》,另外两部是电视剧,《雪豹》和《战旗》。
《狩猎者》讲述的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向日本侵略者复仇的故事。这个父母都惨遭日本军人杀害的孩子,在刚刚结识的八路军战友们都牺牲以后,独自一人,开始了复仇行动。他跟狙击手似的,在山林里躲躲藏藏,不断寻找机会,每次消灭若干日本军人。整个复仇过程有惊无险。心中怀有捉迷藏爱好和孤胆英雄梦想、童心未泯的人们,看这一部片子,一定都会觉得挺过瘾。
《雪豹》是我看过的国产抗日题材影视中,最有军事技术含量的一部。我不是军迷,军事知识十分贫乏。但是,大多数国产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乱打一气的战争情节,动不动就发起冲锋,搞“人海战术”,我认为这很滑稽,也为之感到愤怒——那无异于草菅人(兵)命啊。我一向觉得,战争不应该是那样的,它应该十分讲究战略战术。军队中出色的指挥员,都应该是富有智慧的战争专家,珍爱士兵生命的仁者。《雪豹》中的由国军转入共军的周卫国,庶几乎是我理想中的军事指挥员。他毕业于正规军校,还曾在德国军校进修过,精通日语,擅长日本武术——剑道,是个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爱思考,爱士兵如兄弟,十分讲究战略战术。因而,跟日军特战队的屡次交锋中,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威震敌营。
《战旗》是我看过的国产抗日题材影视中,最搞笑的一部。出生于富豪之家、毕业于美国军校的国军特战大队大队长金戈,阴差阳错成为共产党领导下一支游击队的一员。因为他足智多谋,很快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军师。这支由游击队、土匪、国军军官组成的奇怪部队,跟日军展开的一次次战斗,总是能凭藉金戈的奇思妙想,逢凶化吉;深爱妻子、一心想着为新婚即被日军军官害死(其实没死,后来成了国军的情报人员)的妻子报仇的金戈,跟因不甘做童养媳逃婚出来参加革命的女游击队长戴金花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男女关系”;戴金花的未成年“丈夫”牛大仁,找到队伍,理直气壮、口口声声喊女游击队长为“老婆”,一次次跟金戈“争风吃醋”;但是,这个一脸稚气、一心想让“老婆”戴金花回家跟他过日子、闹出无数乱子的牛大仁,也多才多艺,机智勇敢,最后为了掩护“老婆”和游击队撤退,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部明显受到《水浒传》影响的电视剧,是我看过的为数众多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中,故事杜撰得最有才气的一部。
相比之下,两部电视剧,尤其好玩。它们的好玩之处,除了军事含量丰富和故事人物有趣之外,还有一点:两部作品,都不再是一味地歌颂共产党人机智勇敢,它们也歌颂国军人员的机智勇敢。周卫国、金戈两位国军出身的军人,不但成了正面人物,还成了抗日战场上的主角和英雄,共产党干部反倒成了他们的辅助人员。甚至还有相当多的讽刺批判共产党干部的内容。《雪豹》中的特派员张仁杰,完全不懂军事,但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战旗》中的特派员马鸣,先是满嘴革命口号,接着是左倾冒进,被俘后很快就成为叛徒。他们都造成了革命的巨大损失,令人痛心,令人切齿,令人不齿。其可恶程度,不在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之下。
毫无疑问,这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毕竟,抗日战争,人家国军是主战场,正面战场。从前我们曾一无所知,后来渐渐了解到,国军曾有过那么多英勇惨烈、歼灭日军人数上万甚至数十万的大战役和大会战,南口战役、淞沪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台儿庄战役、忻口战役、南昌会战、衡阳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有多少国军将士,为了保家卫国,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相比于抗战故事在影视作品中的日益娱乐化趋势,我认为,这种向历史事实接近的做法,尤其值得称道。不过,令我好奇的是,这种接近,最后能达到何种程度。能不能有“毫无顾忌”地将历史的本来面目展示给全体人民、将我党一贯主张的“实事求是”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的那一天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