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史谐谈 |
杜甫把马当自己
丁启阵
唐代两位结有深厚友谊的伟大诗人,各有所好:李白特别喜欢在诗里写月亮,杜甫则特别喜欢在诗里写马。如果说,李白是把月亮当作伙伴当作知己,杜甫则是把马当作梦想当作生命。有意思的是,李白用月亮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伯禽小名“明月奴”;杜甫用马给自己的儿子取小名,宗武小名“骥子”。
宗武是杜甫的幼子,因为从小聪明乖巧,深得杜甫的喜爱。有诗为证,《忆幼子》:“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又,《遣兴》:“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有一年宗武生日,杜甫作诗道:“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自豪之情,寄望之殷,溢于言表。
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中,杜甫专门写马的诗,有十余首。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如下:《房兵曹胡马》、《高都护骢马行》、《天育骠骑歌》、《骢马行》、《瘦马行》、《李鄠县丈人胡马行》、《遣兴二首》之二、《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五、《病马》、《题壁上韦偃画马歌》、《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等。这些诗,几乎每一首都写出了马这种动物独特的精神气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几乎每一首都是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写作时间最早的是五言律诗《房兵曹胡马》,全诗如下:“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后四句写马的能力。瘦而有力的外形下,有着远大的志向和超强的能力。不由我们不作这样的解读:杜甫这是在写他自己呀。二三十岁的杜甫,血气方刚,“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高都护骢马行》,似乎是写实之作,描写、刻画一位边塞将军坐骑的不凡来历、雄姿伟绩和自由不羁的秉性,但“猛气犹思战场利”、“何由却出横门道”等诗句,也明显寄托了诗人急于用世立功的心情。
《天育骠骑歌》,表面上是在赞美绘画中的古代宝马,贬斥现实中被皇家豢养的庸马,而实际上,抒发却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情怀。“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愤激之情,是很明显的。这是杜甫在长安跑了十年的官却一无所获、眼看着人生理想就要尽付东流时内心想法的真实流露。“近闻下诏喧都邑,肯使骐驎地上行”,说的大约是唐玄宗下诏征求天才通一艺之士进京候选最后却被奸相李林甫却以“野无遗贤”为由黜落全部举子的事情。
《瘦马行》写于杜甫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时,显系借马抒情,即前人所说的“自伤贬官而作”。诗中遭遗弃的官马,其实就是杜甫本人的化身。“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穷途末路,读之令人生无限伤悲。
其他写马之作,跟上述数首一样,诗中的马,全都有着诗人自己的身影和精神。例如:《李鄠县丈人胡马行》中的“凤臆龙鬐未易识,侧身注目长风生”,说的又是怀才不遇的苦闷;《遣兴二首》之二“此日千里鸣,追风可君意”,表达的也是用世的急切心情;《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五“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俨然著名画家蒋兆和笔下的杜甫像。
杜甫对马超常的喜爱,为他的朋友们所熟知。成都时期,著名画家韦偃,投其所好,在杜甫家草堂的东边墙壁上,用秃笔画了两匹骏马,“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杜甫非常喜爱这幅作品,作诗感慨道:“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题壁上韦偃画马歌》)这是杜甫发自内心最深处的感慨。
古往今来,歌咏、赞美过骏马的诗人多矣,但是像杜甫这样对马情有独钟、视马如自己生命者,似乎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