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浮世感想 |
体育比赛切身体验
丁启阵
体育竞技方面,我如同荀子笔下五技而穷的鼫鼠(能飞不能上屋,能爬不能上树,能游不能过涧,能挖洞不能藏身,能走不能比人快),会的项目不少,突出的项目一个也没有。因此,平生参加过的几次体育比赛,一次也没能进入过前三名。
第一次在小学时代,全公社(还没有改名乡镇)小学运动会。是班主任老师分派的任务,不知道她根据什么,让我参加手榴弹投掷项目。赛前老师激励我:“比赛的时候,你头脑里要想象自己就是在战争年代,在炮火纷飞的前线。如果你投掷得不够远,不但炸不到敌人,还会炸到自己。”我承认,老师的激励方法很不错,我也很愿意把手榴弹投掷到很远的地方。但是,能力有限,我终于没能取得好名次,没能给老师争光。
第二次在初中时代,我所在乡村中学的内部运动会。似乎是一个同学怂恿的,我参加了四百米和八百米赛跑。不用说,尽管我在赛道上拼到几乎窒息晕倒,仍然只能眼看着好几个人的背影,越跑越远。名次、奖状,自然是没有的,但得到了校方发的两个甜馒头——我老家的馒头不是带馅儿的,就是拌了砂糖的。
第三次在大学三年级,是中文系内部的越野赛。总共参加人数是100人左右,计分方法是第一名100分,第二名99分,依次递减。最后排出班级名次,全系四个年级共八个班级,我们班名列第一。而且,我们班所得的分数,超过了其他七个班的得分总和。我个人也取得了自己平生最好的体育比赛名次,第4名。请不要小看我这第4名,我们那所综合性大学那几年的运动会上,三千米、五千米的冠亚军通常都由我们系的两位同学包揽。不像现在的大学,搞个运动会,通常会给参加者每人发一套运动服之类的东西,以资鼓励,我上学的那个年代,啥也没有——矿泉水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第四次在大学四年级,是全校越野赛。有好几百人参加的比赛,我是第二十五个冲过终点。
第五次是本科毕业之际,我的几个同学自发组织的“迎接新生活,国际马拉松友谊赛”。之所以冠以“国际”二字,是因为有一个日本女留学生参加。校长批给我们五百元的经费,因此,除了沿途供应柠檬水之类的饮料外,结束后还给每位参加者发了纪念品——一支钢笔,或者一个笔记本。
五次竞赛,前两次都是在完全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参加的,后三次虽然都没有教练,没有经过针对性的专门训练,但实际上都是有所准备的。大二开始,我热衷于练习长跑,几乎每天下午都要跟同班的四五个同学一起,出校门,在大学附近、城乡结合部的公路上,狂奔一万多米——有时候,半路上,年轻气盛的我们,会跟骑马、骑自行车的人来一场比赛,看谁更快。
参加体育竞赛,我没有优异的成绩、光荣的历史可以炫耀。但是,切身的体会还是有一点儿的:我今天之所以能熬夜写文章而不感到疲倦,电脑前坐得再久,也不至于感到腰酸背疼,身体的基础主要是大学时代的越野长跑和游泳(夏游矿坑,冬游露天泳池)打下的。如果说,体育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促进体育运动,使得人民群众的身体更加健康。那么,我认为,体育竞赛其实是不需要由政府来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挑选一大批苗子从小集中训练、进行运作的一件事情。比如说,倘若我是个有优异体育禀赋的人,在不耽误上学的情况下,自己业余锻炼,参加比赛,系而校、校而市、市而省、省而国、而奥林匹克运动会,最终获得一两块金牌,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由政府建立如此庞大的机构,花费如此巨额的钱财,投入如此众多的人力,耽误大批青少年的文化知识学习时间,去争夺那一块块本身只值两千多元人民币的金牌——镀金铜牌。
有人说,我国获得一块奥运会的金牌,教练工资、场馆设施、辅助人员开支、尖子运动员的培养、赛后奖励等等投入,总成本高达七个亿。这个数字未必准确,但成本之出奇地昂贵,应该是事实。引用一句扬州方言:乖乖龙滴东,猪油卷大葱!
我盼望着将来有一天,中国能有一批业余选手,去奥运会上拿一堆金牌玩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