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日常琐记 |
北京附近最好吃的农家饭
丁启阵
最近两年,每到节假日,我总喜欢呼朋唤友到京郊农村游荡。因此,先后品尝过十几家农家饭菜。感觉最好的,是不久前由我发起、有十几位同事参加的“边关一日游”,邂逅的这一家。
这一家(请恕我不能写出它的名字。我担心,众口难调,万一有人按图索骥去品尝后,觉得不好,轻者怪我误导,重者冤我为托儿,收了店家的好处,替他打广告)位于大山深处、边关古村落中的农家院,距离北京市区有七八十公里,门庭狭窄,房屋矮小,院子也不规则,看不出究竟是三合抑或四合的。总而言之,除了站在院子里抬头可以看见不远处山上的古长城之外,这间农家院在硬件设施方面,乏善可陈。
但是,就是这样一间农家院,却吸引我半月之内携带家人,再次驱车近百公里,翻山越岭,去吃它一顿晚饭。参与“边关一日游”的同事,刚去过那里的家人,吃过之后,没有不表示满意的。多位同事当时就表示,要带自己家人再去那里;家人纷纷为那天没能同去的一位家人,感到遗憾。凑巧的是,两次去都是非节非假的星期二。第一次在那里吃中午饭,当时已经有一拨近十人的游客正在吃饭,看见我们到来,立即义务充当说客,纷纷夸赞这家农家院,饭菜洁净,价格合理,服务贴心……个个都跟瓷器店老板似的——瓷(词)儿一套一套的;第二次在那里吃晚饭,到达时,老板刚送走一拨二十多位客人,还有另一拨十多位要在那里过夜的客人。老板说,周末通常要接待一两百位客人。
老板是一位中年男子,福相,好口才。但是,他的话听着可信,不像是吹牛。亲眼所见,亲口所尝,它假不了。未进院门,甬道一侧墙根,一溜或圆或方的花盆里种着花草瓜豆,搭了竹架子;入得院门,窄小的院子虽然显得有些拥挤,但是,竹搭瓜棚豆架隔出的两张小饭桌,一个纱幔笼罩下的两张大饭桌,干净整洁,看着很顺眼。院门边水槽里,哗哗流淌的冰冷的山泉水镇着满满一池子的饮料、啤酒;两个不足一立方米空间的笼子里,分别养着三四只鹦鹉和一只小松鼠;这两处,给小院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两个年轻的女服务员,腼腆,朴实,但是动作麻利,言语有礼。老板是个见过世面的人,曾经在北京城里开过公司,据他自己说,福建南平的南孚电池,就是当年他跟几个朋友给引进到北方的。老板能一口气把京西三大边关城的历史、本村几处古迹的来龙去脉及其农家院的饭菜特色和服务宗旨,讲得清清楚楚。同事们评价曰,可以登台跟郭德纲说相声。但是,他丝毫不给人油嘴滑舌耍贫嘴的感觉,句句诚恳,如话家常。显然,这是一间难得一见、有着丰富细节的农家院。
但是,民以食为天,农家院的细节固然重要,饭菜质量更是王道。不过,这里我要卖个关子,不描述饭菜的口感味道,只告诉朋友们四个字:价廉物美。我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有二:一是文后附有照片,朋友们可以根据照片中饭菜的色、形,自己判断香、味;二是,给朋友们留点悬念,到时候吃起来会更香一些。
我对这间农家院的好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是一间用心经营的农家院。
最后,我声明一点:如果有朋友看了这篇短文,受到诱惑,想要知道这间农家院的名字、地址、电话,我是不会在评论栏里予以公开答复的。理由除了上边说过的怕受责怪和冤枉,还有担心以后那里人满为患,我自己再也挤不进去吃饭。因此,有心的朋友,如果惠然肯驾车请我客,不妨悄悄跟我联系,我愿意坐副驾座位,担任向导,陪玩,陪吃,陪喝。反正,接近两个月的暑假中,要我抽出半天时间陪朋友去吃一顿饭,是不成问题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