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秦淮河今不如昔?
(2009-09-22 00:36:18)
标签:
杂谈 |
迷失在秦淮河的夜色里
丁启阵
“夫子庙贵宾楼”的夜宴一结束,众人就兴致勃勃地,在该饭店楼下水滨埠头,冒小雨,分登三艘画舫,开始了将近一个小时的秦淮河夜游活动。
早在抵达昆山的当天,看到《活动手册》介绍的参观行程中,17日(星期四)有“夜游秦淮河”的安排,不少与会者立即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期待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在苏州、张家港考察、参观期间,我曾几次听到有人在说起“夜游秦淮河”时,大有恨不能肋生双翅飞往秦淮河的意思。
每艘画舫坐了二十多个与会人员,人们面前的小桌子上,都摆着几样袋装的小吃,有橄榄、瓜子仁、状元豆之类,每人有一杯清茶。以电作动力的画舫在水面上轻快地前行,女导游以清脆的话音不停地介绍着沿途装了霓虹灯、打着效果光的各种景物和新老建筑,讲述着跟这些景物、建筑相关的一个个爱情故事和历史传说。
换成别处,这样的水上夜游,应该算是挺不错的一段观光旅程。
但是,在秦淮河,大家却普遍感到不满意。未到半途,就开始有人明确表示失望之情,说这一次夜游破坏了自己心中关于秦淮河的美好想象。女导游结束讲解之后,一所地方大学已经退休的党委副书记,扯着嘶哑的大嗓门啰里啰嗦地述说着“家里红旗不倒,外边彩旗飘飘”之类毫无新意的他人牙慧之语,居然都能博得一彪同船男女兴致勃勃的附和,谑笑。画舫中的无聊气氛,令人意兴阑珊。
据说,几乎所有外地游客在离开秦淮河的时候,都会感到后悔。人们后悔的原因,都很简单:前人诗文中描写的秦淮河,是今天的秦淮河所无法比拟的。
诸多东晋名士和王谢家族的公子哥们在秦淮河一带留下多少风流韵事,唐代末年有过多少隔江吟唱《后庭花》的歌女,明末清初才情色艺誉满天下的八位绝代佳人“秦淮八艳”有过多少悲欢离合、惊心动魄的故事,近代柔情散文名家朱自清、俞平伯在歌姬们向自己卖唱的时候受之不肯、拒之不舍的矛盾忸怩之态……刘禹锡的《乌衣巷》,杜牧的《泊秦淮》,孔尚任的《桃花扇》,余怀的《板桥杂记》,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共同组成、描绘出的星月交辉、笙歌彻夜、充满暧昧气氛的秦淮河夜生活图,比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来,对于饮食男女而言,它的魅力显然是要大上几百几千倍的。
而今天,经过疏浚、整治的秦淮河,河道依旧宽阔,河水凝碧仿佛仍漂浮着六朝金粉,沿途的景物桥梁古色古香,河边的楼台建筑豪华气派,数量众多、最能增添暧昧色彩的的霓虹灯,更是唐宋明清所不可能有的装饰之物。但是,倘若把它比作一幅画,它不过是一堆没有生命的建筑物,不过是一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没有才子佳人、没有笙箫歌吹的秦淮河,只是徒有其表而已,早就不是古代诗文中那条令人无比向往的秦淮河了!
模仿孔子,发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的感慨,自然无可厚非。而我以为,秦淮河的古今差异,与其说是“今非昔比”,还不如说是“昔非今比”。昔日的秦淮河虽然会被正人君子们目为罪恶的渊薮,但是,谁能否定,它同时也是更加符合人性需求的场所——不要想得太多,可能只是听听歌,品品曲,喝喝茶——也是展示几位弱女子迷人风采的人间舞台——李香兰、柳如是等人,虽然沦落风尘,但人格境界,远在许多正人君子之上。有谁敢说,今天的秦淮河一定比古时候的秦淮河更加符合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