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整44个字形没那么可怕

(2009-09-06 13:30:38)
标签:

杂谈

分类: 天下大事

调整44个字形没那么可怕

丁启阵

 

不久前,《科技日报》一位记者给我发了一封采访函,希望我谈一谈对国家语委和教育部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中44个汉字字形微调方案及相关问题的看法。可惜的是,这封采访函没有发到我每天必看的信箱里,而是发到了我大约一个星期才看一次的信箱里,等我看到这信函的时候,已经过了截稿日期。

但是,采访函所提出的问题,都是我愿意谈的。因此,这里我还是自告奋勇来放一下马后炮。

采访函提出的问题是如下五个:

 

1、您怎样看待国家语委和教育部对44个汉字进行“整容”这一汉字改革?

2、文字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强调的是它的社会性和应用性,您认为这次微调对于社会发展各方面有什么影响?

3、我们需要汉字改革吗?它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4、如果是,现今的汉字改革的方向在哪里,注重的是什么?

5、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的词汇如“”、“雷”等用语,您怎么看?

 

现在我就逐一回答:

1.不少人把44个汉字字形微调方案称作“整容”,这是不恰当的比喻。整容,是指对有缺陷的部分施行手术,使之变得美观。其中有两个关键词:手术,美观。44个汉字字形微调方案,与此不同,它并未对汉字施行手术,也并非单纯为了美观。

“琴瑟琵琶”左上角“王”末笔改横为挑,“徵”中间下部“王”末笔改横为挑,“魅籴汆褰衾”末笔改捺为点,“巽撰馔噀”上部左边“巳”改折弯钩为折提,“亲榇杀刹脎铩弑条涤绦鲦茶搽新薪杂寨”中“木”的竖钩改为直竖,“恿瞥弊憋”中的横折提改为横折,“唇蜃蓐溽缛褥耨薅”中的“辰”左边一撇缩短,“毂”字“车”上加一短横。以上就是所有44个字形微调的全部内容。这些调整,都没有施行手术,而是恢复本来面目——从前就是那么写的。这样的微调,不只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更好地贯彻了从前《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制定的笔形变异规则;因为统一了写法,还便利于识字教育。

可见,专家们对44个汉字进行字形微调,并不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么可怕,那么无聊。反而,人们在没有弄清楚事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就使用了显然带有贬义色彩的“整容”一词,未免过于主观武断,有欲加之罪的嫌疑。

我认为,在制定一种《规范字表》的时候,顺便对少数不合理的字形进行调整,这原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以前也曾经这么做过,并没有像有些人所担忧的,出现混乱,造成巨大浪费。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是没有公示就直接执行,调整在大多数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完成了。

这一次的字形微调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公众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二是44个字形微调的缺点、弊端被无限夸大了,三是人们把对别的事物(制度、政府官员等)的不满通过这个事件发泄出来。

2.根据经验,根据语言学原理,我敢肯定,这一次44个字形微调,即使付诸实施,对于社会发展各方面不会有任何影响,或者说,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理由有三个:一、总共只有44个汉字,而且只是微调;二、微调后的“规范”字形都是从前用过的,事实上很多人平时书写一直就是那么写的,一点都不陌生;三、正如专家所说,微调字形只针对印刷用的宋体字,手写体所依据的楷体并不调整。

3.我们当然需要汉字改革。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体,繁体,简体,历史上,汉字就一直在改革。纵观历史,为了使汉字能更好地服务大众,改革是势不能免的事情。隶书的出现、取代大小篆,就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发生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隶书,主要原因有: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法律诉讼案件剧增,下层狱吏不堪抄写之苦,它们的诉求得到民众的响应,最终获得朝廷的认可。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简化字,跟当年的“隶变”一样,也是一种对大众诉求的顺应,对大众利益的一种尊重。当然,语言文字毕竟是全民使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改革太频繁,也会影响到交际功能的实现。因此,不能三天两头进行改革。

4.民众的利益,就是汉字改革的方向。作为书写符号,跟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确有其特殊性,人们对它有实用、美观的不同要求,其中,对实用、美观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至于有人强调汉字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因而坚持汉字不能改革,应该恢复从前的写法(例如繁体字),我认为这是偏狭之见,是错误的。世界上的任何文字,包括拼音文字,全都是能够传承(说“记载”“记录”更清楚明白一些)传统文化的。因此,在进行汉字改革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需求。专家、政府有关部门跟民众之间,要进行平和、理性、充分的沟通。政府的一意孤行和民众的盲目反对,都于事无补。汉字调整,不是简单的谁说了算的事情。一些对语言文字学缺少基本知识的“名人”不负责任的煽动性文章,无异于“文革”幽灵的复活。如果说44个字形微调可能存在考虑不周的缺点,那么,这种大批判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简直就是危害无穷。前者只是技术问题,后者则是思想问题。

5.任何活的语言,都是一刻不停地在变化着的。社会在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必然会随之变化。新的事物、新的情绪、新的思想出现了,必然要使用新的词语和新的词义加以表示,加以表达。“囧”、“雷”之类词语,只不过是语言变化大河里的一朵小小浪花,不足为奇。它们之所以引人注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反映、折射了某种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反映了某个阶层人群的生存状态。

                                                    2009-9-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