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位文豪落魄时的顶头上司

(2009-08-25 12:41:43)
标签:

杂谈

分类: 有点学问

两位文豪落魄时的顶头上司

丁启阵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六月,因为贺兰进明的诬陷和排挤,宰相房琯被贬职为邠州刺史。杜甫是房琯的老朋友,不久前房琯在潼关一带兵败之后,作为左拾遗,杜甫又在肃宗李亨面前替他说过情。因此,杜甫也遭到了连带惩处,被贬为华州(今天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司功参军,是当时州官(地区长官)手下负责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考课、丧葬之类杂务的僚属。

杜甫到华州一个月之后,写了一首题为《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天气炎热,没有食欲,夜里要担心有毒蝎子啮咬,以为夏天过去情况会有所好转,孰料秋天又有很多苍蝇,工作上更有堆积如山、永远处理不完的书信文件。四十七岁的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的诗人,现在落魄到了这样的地步。他快要发疯了,他想大喊,喊出心中蓄积已久的郁闷!

     明代学者、杜诗研究名著《杜臆》的作者王嗣奭,在这首诗下发表了大意如下的一番感慨:杜甫作为皇帝身边的侍从之臣,因为直言进谏,被降级为州官的副手。按理说,州长官应该打破常规,以礼相待。但是,杜甫六月到达华州,七月六日,就催他处理大量的书信文件,这是拿杜甫当普通副手对待啊,杜甫怎么受得了?因此,他要借着早秋天气的炎热,苍蝇蝎子侵害之苦,来发泄他抑郁愤懑之情。“簿书何急”四个字,透露出了他心中的不满。杜甫是一个重情谊的人,哪怕是邂逅之间一顿吃喝的招待,他都会写到诗中,表达感激的心情。这位姓郭的州长官,跟杜甫相处了将近一年,但是,杜甫诗中没有一句话一个字说到他,可见他是路过宝山却空手而归!

在实用主义者看来,王嗣奭的说法不免迂腐。人家郭长官,出门巡视,是鸣锣开道,前呼后拥;公堂打坐,惊堂木一拍,是八面威风。一个落魄诗人的几句赞美,能有银子实在?能有美女消愁?再说,跟这样的落魄文人套近乎,未免有损威严,有失身份。

真是无巧不成书。宋朝有个跟这位唐肃宗朝华州郭长官级别相当的徐长官,在接待落魄文豪的时候,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以礼相待。结果留下了一段佳话,令后人永远以不无感激的心情记住了他的姓名:徐君猷(名大受)。

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革,遭新党罗织罪名,时任湖州太守的苏轼,被逮捕后,在御史台监狱里度过了四个月零二十天的时间。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80)除夕,终于得到释放。次年正月,被贬往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挂一个徒有虚名的团练副使职衔。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天地区军分区副司令,也是地区长官的副手,跟杜甫的司功参军差不多。

跟杜甫不同的是,苏轼一到黄州,就受到了州长官徐君猷的礼遇,不把他当流放官员看待。因此,苏轼有多篇诗文记录他们之间礼尚往来、筵席言笑等情形。诗文中,字里行间饱含感谢的心情。徐君猷黄州任满,调离不久,苏轼还应寺僧之请,给他们每年春天都要同游并在那里饮酒的安国寺一座竹林中的亭子,取名为“遗爱亭”。徐君猷调离黄州不久就病死了,苏轼闻讯,写了一首《徐君猷挽词》,诗是这样写的:

 

一舸南游遂不归,清江赤壁照人归。

请看行路无从涕,尽是当年不忍欺。

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

山城散尽尊前客,旧恨新愁只自知。

 

一二两句交代徐君猷于离开黄州南行,不久逝世,三四两句表现当地百姓闻讯之后的悲痛情状,最后四句写诗人为了怀念故友,旧地重游。读过这首饱含感情的诗歌,有谁能不对这位曾任黄州太守的徐君猷心生敬意呢?

对于一个希望死后还能够留下一点好名声的官员而言,苏轼这样一首诗,无疑要比今天任何一篇评价崇高、充满溢美之词的悼辞,都有价值得多。千篇一律的官样悼词,莫不是转瞬即逝的废话。

同是文豪,同样是落难时节,遭遇的长官,态度截然不同。是不是杜甫贬官华州的时候,不如苏轼贬官黄州的时候有名呢?我想应该不是这样的。苏轼贬官黄州的时候,固然已经名满天下,是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杜甫贬官华州的时候,也绝对不是一个默默无闻之辈。早在少年时代,杜甫就已经是洛阳诗坛一位引人注目的新秀;包括李白、王维、高适、岑参等人在内当时的很多著名诗人,都跟杜甫有密切关系;而且,在此之前,杜甫已经写出了《饮中八仙歌》、《丽人行》、前后《出塞》、《北征》等不少作品,就是在华州这一年,中间回洛阳探亲路上,还完成了著名的史诗性代表作“三吏”、“三别”。郭姓长官,再不懂诗歌,再没有文化,对诗坛再不了解,大约也不至于孤陋寡闻到对杜甫是当时一位知名诗人这件事都一无所知吧。

评价、比较唐宋两位州长官的时候,即使不上升到人品道德的高度,用“小人”、“君子”进行定性,再加上“傲慢无知”、“谦恭有礼”之类词语加以修饰,至少也可以从他们对待落魄文豪截然不同的态度得出这么一个推论:杜甫遭遇的是一个完全不懂得文化价值的官儿,苏轼碰到的则是一个比较能够理解文化价值的人。

                                               2009-8-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