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天下大事 |
“国学”二字为何如此敏感?
丁启阵
毫无疑问,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是“大师”辈出、“大师”批发的时代。请看:
小说散文写得多的,叫文学大师;
算术研究得深的,叫数学大师;
X棋玩得好的,叫X棋大师。如:国际象棋大师、中国象棋大师、围棋大师等;
字儿写得怪异的,画儿画得狰狞的,叫美术大师;
枪棒拳脚耍得生猛的,叫武术大师;
相声说得逗乐的,叫相声大师;
衣裳设计得漂亮的,叫服装设计大师;
台球打得精准的,叫桌球大师;
菜烧得中看不一定中吃的,叫烹饪大师;
面条拉得细到可以穿过针鼻儿的,叫拉面大师;
…………
套用一句俗语,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大师。只要“大师”一出炉,便会出现这样一种景象:人人敬佩服膺,个个五体投地。几乎没有一个人,会对他们的“大师”称号提出异议。
但是,有一个行当例外,那便是:“国学”。谁若是写文章说某某是“国学大师”,一定会立即冒出来一批人,撰文加以质疑。大义凛然,逻辑缜密,文辞犀利。最后,无可商榷的结论一定是:这个时代压根就没有国学大师!
这个现象是有点令人费解的。有人被称为“国学大师”,中央政府又不会给他们发放分毫特殊津贴,因而不需要向民众摊派。换言之,任何人都不会因为有人被称为“国学大师”而蒙受经济上的损失。有人被称为“国学大师”,用唐人杜牧的话说,是“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用南唐元宗皇帝的话说,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国学大师”名号之所以会引发轩然大波,原因不少。“国学”概念模糊,适合浑水摸鱼,不管懂的不懂的,都可以发表意见;“国学”属于祖宗遗产,无论孝与不孝,是子孙就都有权利争抢一番,如此等等,可以列举出一大堆。但是,我认为,重要原因只有两个:
其一,“国学”名声欠佳。一个事实有目共睹,很多其实没有读过几本古书或虽然读过几本但显然没有读懂的人,都在假“国学”之名,行利己之实:设立机构安插亲友,获取公帑化为私用,忽悠百姓媚惑政府……种种行径,实在可恶。这个时候抬出几个“国学大师”,拉大旗作虎皮,目的无非是,为了方便实施上述种种行径。目前形势下,反对轻许“国学大师”名号,实质上就是反欺诈,反腐败。
其二,事关国族大计。打“国学”旗号者中,有不少人并非为了繁荣学术,而是为了排外,为了复古,为了政治。显然,在这些人看来,当今世界,外国的尤其是西方的一切都是没落的,腐朽的,垂死的,只有:中国的传统是最优良的,中国的制度是最合理的,中国的社会是最和谐的,中国的百姓是最幸福的。由此可见,“国学大师”名号之辩的背后,实际上是政治思想的分歧,是国家民族何去何从的抉择。
总之,“国学”二字,在当今中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词汇。它犹如一枚大当量炸弹,一触即发。因此,倘若不是成心想引爆炸弹,成心想破坏社会和谐,只要避开“国学”二字,保证就平安无事了。比如刚刚去世的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只要你不说他是“国学大师”,东方学大师、印度学大师、古梵文大师、巴利文大师、吐火罗文大师、翻译大师、罗摩衍那大师、蔗糖学大师、养猫大师,无论准确不准确,伦类不伦类,随便你说,我敢保证:不会有这么多人写博客,嬉笑怒骂,加以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