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学校该叫啥名字?

(2009-03-02 02:02:10)
标签:

文化

分类: 有点学问

孔子的学校该叫啥名字?

丁启阵

 

后人赠给孔子的各种桂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顶是:教育家。

《论语》、《史记》等众多历史文献,都明确记载了孔子广收弟子进行教学的情况。例如,《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一个人只要随便给他送上一点儿薄礼,孔子就愿意收他为弟子,给他上课。《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东周国都游学(包括拜谒老子)回到鲁国,“弟子稍益进焉”。就是说,在那之前,孔子的学校招不到学生。《论衡·讲瑞》记载,孔子与少正卯同时办学,竞争生源,“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就是说,孔子学校的学生,时多时少,有时候都跑到少正卯那边去了,有时候又都跑孔子这边来了,几次反复。因为颜回始终没有离开过,孔子的学校才渐渐有了稳定的生源。因此,孔子自己也说过,“自吾有颜回,门人益亲”的话(《孔子家语》卷九)。《史记·孔子世家》还有“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的记载。三四十年间,前后弟子累计达到三千。刨去其中十几年,孔子是在做官和周游列国,没法正常招生开课。可以估计,正常情况下,孔子学校的规模是挺大的。

按照孔子的为人原则、礼仪思想和“正名”理论,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那一套,可以肯定,孔子的学校当初一定是有一个名字的。孔子学校的校名牌,是应该赫然挂在大门口的。

可惜的是,孔子学校的名字,不但我自己没有在历史文献中见过,我问了一些博学的朋友,他们也都表示没有见过。很可能,孔子学校的名字早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办学者是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圣人,是泱泱大国教师行当的祖师爷,该校培养的弟子有不少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日后也在孔庙祭坛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一所了不起的学校,却无人知道它的名字。这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研究“国学”的大师们,都应该引为耻辱,感到羞愧,寝食难安。

寝食难安,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那样会伤身体的。

因此,这里我出于一点未泯的善心,不揣谫陋,不怕贻笑大方,不怕正人君子给我定性为“无聊”、“吃饱了撑的”,来谈一谈孔子学校可能用过的名字。

在猜测孔子学校的名字之前,我们应该先对孔子的教学和收徒情况有所了解。

众所周知,孔子教学,主修课程包括诗、书、礼、乐。大概就是《诗三百》、《尚书》、《礼记》、《仪礼》、《乐记》等专书讲解;辅修课程指文艺体育方面,包括弹琴、唱歌、骑马、射箭、爬山、游泳等等。从《论语》等书中列举的孔门弟子四类优秀学生的情况看,孔子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政治管理才能、言语辞令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四个方面。孔子教育学生,强调四个方面,文、行、忠、信,也就是文采、实践能力、工作态度、诚实守信等。再从孔子招收弟子的年龄——最大的只比孔子小四岁(秦商),最小的比孔子小五十岁(陈亢等)——看,孔子的确是做到了有教无类的开放式办学承诺;从他领着部分知名学生周游列国和他们日后的出路(担任诸侯国的将相)看,孔子的学校,主要是为诸侯国和士大夫培养管理人才。综合种种方面情况,可以说,孔子的学校从事的不是扫盲教育,也不是职业技术培训,而是从文史、行政两类课程入手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学校,相当于日后的书院和今天的行政学院。就是说,属于大学层次。

那么孔子的大学叫个啥名字呢?

山东大学?肯定不是。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山东”这个概念,即使有,范围也不限於今天的山东省或春秋时期的鲁国;春秋时代,“大学”也叫“太学”,是朝廷办的最高学府,专招贵族子弟,是官学。孔子办的是私学,他不敢也不能使用“大学”这样的字眼,否则,就是僭越,就是造反了。

曲阜学院?应该也不是。“学院”的概念,不是古已有之的说法,是近代才从西方舶来的。孔子时代,似乎也还没有“曲阜”的名字。孔子生前,鲁国的城市似乎更可能叫“某都”“某某都”,孔子就做过“中都宰”。

某某大学、某某学院,不是不行,就是不可能。那么,什么是可能的呢?学校,古代有叫庠、序、学的。按照《礼记·学记》的记载,“学”是专用于皇家学院的,即大学,相当于后来的国子监;“序”是指某种技术行业办的学校;“庠”是指帮派团体办的学校。这些都不适合用于孔子学校。适合孔子学校的是“塾”。《礼记》上说:“古之教者,家有塾……”。

确定了中心语“塾”字之后,就是前边的限定语或曰修饰语了。孔子学校名字的限定语或曰修饰语,有如下几种可能:

(一)   所在地名。例如:洙泗、东山、沂水、阙里。

(二)   圣贤人名。例如:尧舜、周公。

(三)   学校性质。例如:儒学、礼仪。

(四)   吉祥词语。例如:凤仪、敏行。

(五)   附近景物。例如:桧园、杏林。

相比之下,我觉得最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大。多年前,我曾经在日本琦玉县一处偏僻的山村看见山林深处的公路边一棵大杉树上钉着一块木牌,上书三个汉字:“大木塾”。在韩国、日本旅行,经常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文化的残迹。“大木塾”这个名字在中国是有可能古老到春秋时期的。除了“大木塾”,日本今天还有一所大学,就叫“杏林大学”。根据孔子“礼失而求诸野”的理论,加上史书上确实有孔子杏坛设教的记载,我就大胆地猜测,孔子的大学很可能叫“杏林塾”。

                                                             2009-3-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