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方言从未充当过“普通话”
(2009-02-06 13:54:20)
标签:
文化 |
分类: 有点学问 |
秦晋方言从未充当过“普通话”
丁启阵
越楚先生在他的博客里提出一种说法:战国纵横家苏秦之所以能够游说六国而没有语言障碍,是因为他掌握了当时的“普通话”——秦晋方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c414a0100chas.html
凑巧,多年前我曾经专门研究过秦汉时期的方言音韵问题,并且写过一本名叫《秦汉方言》的小书。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说一说出自己的研究结果:秦晋语言并非当时的标准语,即今天所说的“普通话”。当时的普通话应该是“长安-洛阳”一带的话,我把它叫做“周洛方言”。
说秦晋方言不是秦汉时期的标准语,证据在杨雄的《方言》一书里俯拾皆是。这里只举卷一的若干例子:
卷一3:娥,孆,好也。秦曰娥……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好,其通语也。
卷一14:嫁、逝、徂、适,往也……逝,秦晋语也……往,凡语也。
卷一21:硕、沈、巨、濯、訏、敦、夏、于,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人语而过谓之乎,或曰佥……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于,通词也。
杨雄《方言》的主要体例是:先列出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方言词,接着指出这些方言词的通行地域,最后指出标准语说法。“通语”、“凡语”、“通词”、“凡通语”,就是今天所说的标准语。从上边三个例证可见,秦晋方言都不同于标准语,都是作为方言词语被列举出来的。可见,秦晋语言决非标准语。
秦朝之前,标准语应该是周王朝所在地。西周时期是镐京(在长安附近),东周时期是洛阳。两地是迁都移民关系,大概语言差别不大,都属于我所说的“周洛方言”。周洛方言的读书音,历史上叫“雅言”。也就是孔子读《诗经》、《尚书》和接待宾客时说的话。孔子西行不入秦,说明秦国文化在春秋时期地位是不高的。秦孝公穆公之前,秦国不过是西陲小国。
汉朝的时候,大概长安方言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从杨雄《方言》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秦晋方言跟长安方言是不一样的;二是,即使是长安方言,也不是标准语。
魏晋之后,标准语先是洛阳,接着一度南移到南京,后来又回到周洛地区,后来又是由南京(这一点学术界有争议),最后到了北京,直至今天。
可见,秦晋方言从来就没有充当过标准语。苏秦游说各国,说他的家乡(洛阳)话就可以了,不必花时间去学习秦晋方言。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拙著《秦汉方言》,东方出版社199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