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时节因何断魂(图)?

(2008-04-02 22:53:34)
标签:

文化

分类: 性情文字
谨以此文聊表我对先父的哀思——
 

清明时节因何断魂?

丁启阵

 

    清明节即将到来,许多人会想起那首以《清明》为题的著名七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因何断魂(图)?

 (图片来自网络)

 

    太有名的事物,往往容易起纷争,给一些人提供“揭秘”混名利的机会。这一首诗就是一个例子,区区28个字的一首诗,竟然有两个问题千百年来聚讼未已。我本无意加入“揭秘”行列,奈何身边有朋友要求我讲解一下这一首诗,于是借机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

    首先,关于作者是否杜牧的问题。最早将这一首诗跟杜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1187—1269)。他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后人称《后村千家诗》)第三卷“节候门”的清明、寒食”目十三首同类题材的诗中,第一首就是杜牧《清明》。但是,杜牧的诗集(《樊川诗集》,《别集》)、《全唐诗》以及今人纂修的《全唐诗补编》,都没有将这首诗收录到杜牧名下。此外,诗中押韵确实也有不够精严之处,“纷”属文韵,“魂”“村”属魂韵,唐朝律诗文魂一般不通押。这一点,被人作为断定非杜牧作品的一个证据。这一首《清明》诗,是杜牧的,或不是杜牧的,两种观点,至今未能统一。我的态度是,在没有找出该诗真正作者的时候,不妨承认它是杜牧的作品。因为杜牧生前诗歌,编进集子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被他自己丢弃了。丢弃之作,有些瑕疵,情理上可以讲通。

    其次,关于“杏花村”在何处的问题。诗中牧童所指“杏花村”,到底在哪里,至少有五种说法:一、山西省汾阳县城北三十里处的杏花村;二、湖北省麻城县古镇岐亭附近的杏花村;三、江苏省徐州丰县东二十里的杏花村;四、南京城西南阳凤凰台一带的金陵杏花村;五、安徽省贵池县城西郊的杏花村。其中,相信的人较多的是一、五两种。据说,因为酒业的利益冲突,几处杏花村曾经对簿公堂。我的意见可以概括成三句话:第一句,杜牧是否到过某个杏花村是一个属于诗人行踪的学术问题;第二句是,何处杏花村可以生产“杏花村”酒是商业管理(商标注册、商业竞争)的问题;第三句是,诗歌所言杏花村不必专指名字叫“杏花村”的某一个村子,它也可以泛指任何一个村口开着杏花的村子。

    写这篇文字,主要还不是为了对两个问题表明我的态度,而是说一下我对“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的理解。

    在网络上随意搜索了一下,我发现有两种解释法:一种是泛说旅人愁苦、悲伤,并不指出具体原因;一种是直接把“断魂”跟祭祖扫墓联系在一起,说是清明节原本应该在家乡,与家人一起去上坟祭扫,而现在却是在陌生的他乡作天涯孤旅,加上天下着雨,衣衫尽湿,道路泥泞。于是,不禁黯然神伤起来。

    我认为,这两种说法既不准确,也不全面。我这样说有一个假设的前提:它是一首唐诗。

    我浏览过唐诗中跟清明节有关的全部作品,发现清明节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有如下五类内容:

      一、关于朝廷分火赐宴情景的;

      二、是关于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聚会宴饮的;

      三、是关于呼朋引类结伴去郊外踏青赏花的;

      四、伤春的;

      五、思乡的;

      六、关于上坟祭扫的。

前三类都是欢快内容的作品,跟《清明》无关,可以暂搁一边。四、五、六类中,作品较多的是第四类、第五类,第六类较少。唐人伤春,主要是因为清明节后,百花凋零,美景不再,引发出人生老去的感慨。例如:

      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李峤《清明日龙门游泛》)

      愁见清明后,纷纷盖地红。(李建勋《金谷园落花》)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煜《蝶恋花》)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如: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戴叔伦,一作方干《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

  乡》)

      帝乡遥可念,肠断报亲情。(沈佺期《岭表逢寒食》)

      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权德舆《清明日次弋阳》)

      异国清明节,空江寂寞春。(韦庄《遣兴》)

      却是旅人凄屑甚,夜来魂梦到家乡。(李中《海上和柴军使清明书事》)

可见,无论是感伤生命的逝去,还是佳节思亲,唐代诗人在清明这一天,是很容易动感情的。

    当然,有如古人所言,“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最令诗人伤心的还是亲人之间的死生暌违。据文献记载,唐朝士大夫是反对清明前后祭祀亡故亲人的,直到唐玄宗李隆基才确立寒食墓祭礼俗。因此,初盛唐的诗歌中,我们是看不到清明日悼念亡人的内容的。到晚唐,大概墓祭之风渐盛,悲哭之声这才见诸诗篇。例如白居易的《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一诗,显然就是描写清明节祭扫活动中人们的悲哭场面的: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诗中在悲哭的人,是不久前有亲人逝去、下葬洛阳近郊北邙山的人。

    杜牧《清明》一诗,用了“断魂”这样的字眼,不应该理解为一般的感慨时光逝去和人生易老,而应该理解为诗人心中有因看见他人上坟祭扫而想起自己逝去的亲人的沉痛、悲苦。但是,诗歌表现的显然是某次孤独的他乡行旅,还有杏花一词,显然也有一般的伤春、思乡成分。从情调上说,杜牧的《清明》跟许浑的《途中寒食》比较相近。许诗如下:

        处处哭声悲,行人马亦迟。

        店闲无火日,村暖斫桑时。

        泣路同杨子,烧山忆介推。

        清明明日是,甘负故园期。

    总之,我认为,杜牧的《清明》是一首包含了悼念亡故亲人、思乡、伤春等内容,情感复杂、深挚的好诗。

                                               2008-4-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