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最感快乐的事情
丁启阵
没有到日本之前和初到日本的时候,对日本人有一个印象,觉得他们比别国人都要“酷”一点。这里的酷是“酷不入情”的酷,也就是说他们缺少感情色彩,有点像机器人。你看,二战之前,政府一声令下,全国军事化,青年男子一批批参加军队,侵略邻国;为了炸毁敌人的军舰,空军飞行员可以连人带机一起扎进美国珍珠港海军舰艇的大烟囱;天皇一宣布无条件投降,军队马上有秩序地缴械,临走时不但不毁坏手中的武器,还把它们擦得干干净净的拱手送给自己的敌人。和平年代,视工作为生命,把早到晚退、恪尽职守作为自己理所应当的行为。论勤勉努力,日本人个个都是拼命三郎,都可以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突发地震、火灾等天灾人祸,普通百姓又人人都像训练有素的军人,非常有纪律,不但没有人趁机打劫,反而自发地组织起来投入救灾行动,帮助他人安排生活,重建家园。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房倒屋塌、秩序井然的情景,通过电视,全世界人民都看到了。
随着居住时间的增加,了解日益增多,发现日本人其实也没有我原先想象的那么酷。不久前的一次高级汉语会话课,谈论的话题是“我最快乐的事情”。结果,全班学生发言结束后,一归纳就发现他们最快乐的事情一共是三样:睡觉,喝酒,吃东西。换句话说,是又懒又馋。真是:人之初,性本懒,人之初,性本馋。
既然涉及到了《三字经》,索性再引一句:性相近,习相远。这正好可以用来解释日本人跟周边国家人民差异的缘由。日本人决不是一种天生不知疲劳的人种,他们也是知道那样拼命工作是很累的。地铁、火车上,随时可以看见面容疲惫到近乎麻木的人,随时可以看到有人因为疲倦,在车轮与铁轨有节奏的撞击声中,酣然入梦,垂头至胸者有之,脑袋像拨浪鼓似的左右栽跌者亦有之。我多次听日本朋友抱怨说太累了,有人甚至说累得多次想到死,向往死后不用那么辛苦地工作。说这种话的不少是年轻的大学生!常常可以听见五六十岁以上年长的一辈对现在年轻一辈的不满,说他们没有理想,贪图享乐,得过且过,不肯努力工作。我倒觉得,这些年轻一辈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觉醒者,只有他们这样才可能拯救日本。我认为,日本年轻一代是依照相对接近人性的方式去生活的,他们将来应该不至于像他们的上一代尤其是上上代那样,齐心协力、拼命工作,使得国家富强的同时,也把国家、民族送上侵略之路,然后接受国际正义力量的强有力反击,再一次导致物质、精神的双重重创,乃至毁灭。日本人不是一种具有侵略天性的人群,他们也懂得睡睡懒觉、吃吃喝喝是人间的乐事,他们一定也知道扛枪打仗是一件苦差事。问题是这个岛国过强的自尊性格、因为资源缺乏产生的危机意识、因为曾经富强的优越感觉、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简单思路、巫文化导致的对于皇权的无条件服从、只有团结凝聚才能生存的传统教育等等因素,使得他们很容易被煽动,很容易被驱使,最终成为杀人机器,成为战场上的炮灰,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依我对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初步了解,我认为这个民族如果要想长久地快乐下去,最需要的不再是酷不入情,不再是团结得像一个人,不再是拼命三郎似的去工作,不再是危机感和优越感交织的立国思想,而是:多讲些人性,多讲些从容,多讲些多样化。
(摘自拙著《北京东京随笔》,东方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