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消逝了的京城胜景
丁启阵
最近忙里偷空翻闲书,看了明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等几本有关北京名胜的书,看到不少几百年前曾经有过而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的胜景。以下五处,是诸多消逝了的胜景中我格外感兴趣的:
第一处是满井。
《帝京景物略》卷一记载,出安定门,循古城壕东行五里(明人蒋一葵《长安客话》说是三里),可以看到一口古井。井口直径五尺,四周有三尺来高的石栏杆。井中涌出高过井口的泉水,一年四季都不枯竭,灌溉周围上百亩农田。水井旁边,苔藓满地,青藤蔽日,绿草如烟;其中有一座小亭子,深藏浓荫之中,即使是大白天,也见不到太阳。到了初春柳芽金黄时节,因为井水的滋润,周围麦田,绿油油的,十分赏心悦目。京城里的人们,就纷纷来到这里,或汲泉煮茗,或击缶唱歌。这里被认为是初春踏青的绝佳去处,因此,道路之上,游人络绎不绝。著名文学家袁宏道不但多次游览过这处胜景,还有几首诗描写它。其中《游满井》有“烧柳发柔条,卧槎吐红节。石沟注涓水,寒鉴写空洁”等句,《再游满井》有“竹里分黄阙,波间语翠娥。溪光最胜处,高柳荫长坡”等句,描写满井一带的风光景致。
第二处是泡子河。
《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崇文门东城角,有一片低洼水面,那便是泡子河。泡子河东西两面是堤岸,堤岸上有园亭,有林木,有芦荻,芦荻上有禽鸟,下有游鱼;南岸、北岸是私家园林的故址,有方家园、张家园、房家园、张家园、傅家园等五座园林。园林故址,自然有水,水面曲折相通,树林相互映衬,夏秋时节,纤尘不染,一派清净世界的景象。《日下旧闻考》卷四十五引孙国敉《燕都游览志》记载,泡子河东侧有吕洞宾祠,据说相当灵验,参加进士考试的读书人,都争先恐后跑到那里求签问卜,焚香许愿,顺便游览周围景致。
第三处是草桥。
《帝京景物略》卷三记载,草桥在右安门外,方圆十里,都是泉水。这些泉水汇流到草桥下,流出十里之后汇入玉河,再流四十里注入潞河(即白河)。每年农历四月,草桥一带,游人猬集,饮酒、赌博,极尽欢娱,要延续十多天之后才散去。沿河十里人家皆以培育、栽种花卉为业。卖花挑子,每天早晨都有千百担,从这里出发,进入城门,供应京城各处。初春有梅花,有山茶,有水仙,有探春;仲春有桃花、李花,有海棠,有丁香;晚春有牡丹,有芍药,有孪枝;入夏,石榴花之外,都是草花……一年四季,鲜花不断。
第四处是高粱桥。
高粱桥在西直门外,这里的水是从玉泉山流来的。桥下水流之中,水草悠悠,游鱼成群。流水两岸,都是高大的垂柳,柳丝低垂,丝丝到水。岸边有绿树掩映着的庙宇,有亭台酒楼,有小水池,有阴凉的树林。每当清明时节,桃花、垂柳正是最美时候,两岸青草遍地。京城里的人们,坐轿子的、骑马的、骑毛驴的、步行的,纷纷前往。如果是成群结队的,到了之后,往往在草地上搭了帐篷,铺上席子,歌姬舞女殷勤服侍,唱曲唱戏,莺声燕语,争奇斗艳。热闹不止于此,还有各种各样精彩的水陆杂耍表演,可供游人观赏。《帝京景物略》卷五记载,清明节那一天,游人数以万计,三四里地范围内只见人头攒动。每年农历四月八日的浴佛节和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盛况也不减清明节。袁宏道《暮春游高粱桥即事》一诗有“长堤三十里,波影随行骖”、“时闻流莺语,的的似江南”等句描写此处情景。今天高粱桥附近的动物园,游人数量也许可比当年,但是,论自然景色、市井风情,显然是无法跟那时候相提并论的了。
第五处是海淀。
由于城市人口剧增、工业迅速发展,北京的水资源出现枯竭的兆头,从前遍地流水的海淀,就像有人开玩笑所说的,不久的将来就得改名为“每定”了。《帝京景物略》卷五记载,明代的时候,高粱桥西北十里,平地之上涌出泉水,四向流淌,形成十余处水洼湿地。远远望去,一块块水田如同龟板排列,水沟田塍纵横交错,绿树成荫,色泽鲜亮。那一带皇亲国戚的园林中的胜景不去说它,就是那“稻畦千顷”的农村风光,便足以令人驻足流连的了。《长安客话》这样描写南北海淀的景色:“远树参差,高下攒簇,间以水田,町塍相接,盖神皋之佳丽,郊居之选胜也。”明人钱习礼面对那一带稻田风光,不禁感慨道:“……弥望如黄云,宛然有江湖景趣,使人心目开爽,顿忘乡土之思……。”(见其《玉泉山记》)
除了上边所说的五处,北京古时候有过而今天荡然无存的胜景还有不少。有一些胜景,今天古迹仍在,但是,景色早已经是今非昔比了。例如卢沟桥,元代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看到的桥下永定河,“河上的船只运载着大批的商品穿梭往来,十分繁忙”景象,今天完全看不到了。我几次去卢沟桥,看到的都只是干涸的砂石河滩,河滩上长满了蒿草、芦荻以及其他杂草。
写这篇文字,我无意抚今追昔,感慨沧桑变化,只是借着几本古书的记载,作一回神游而已。窗外,冬日的阳光看起来很明媚。
200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