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不是人名!
几天前,偶然看深圳卫视的“谁比谁聪明”节目。节目中有一道让一位歌星嘉宾猜的题目:“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指的是什么?提供了三个选项:岳父、人名、山名。明星嘉宾猜的是“人名”。主持人宣布标准答案:“人名。”明星答对了。在节目录制现场的小学生们一阵欢呼,他们也都知道这个答案。据说,这是小学某年级的语文题,小学语文课本里有相关的文章。
我很吃惊,“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怎么是人名呢?它应该是山名呀!

赶紧上网检索了一番。果然,网上也都说“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是人名。出典是一则关于鲁班跟他一个徒弟的民间传说,大意是:木匠大师鲁班收了一个徒弟,这徒弟一直不专心跟师傅学习木匠手艺——有的说他在琢磨雕刻技艺,有的说他在钻研竹器制作——总之是,木匠手艺进步很慢。因此,被鲁班逐出门墙。数年之后,鲁班看到这徒弟成为了雕刻(或制作竹器)的高手,惊奇之下就发出了一声感慨:“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原来,这位不专心学习木匠手艺的徒弟,他的名字就叫泰山。
据说,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在泰山一带的民间。
但是,我们在文献中看到的有关“有眼不识泰山”一语的记载,其中的“泰山”,应该是“山名”。它便是东岳,向称五岳之首、孔子曾经登临它而小天下、秦始皇等许多帝王曾经不远千里前去封禅、在今天山东省泰安市境内的这一座天下名山。
泰山之名,屡见载籍。《诗经》有“泰山岩岩,鲁邦其瞻”,《易林》有“安如泰山”,《孟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有“携泰山以超北海”,司马迁《报任安书》有“鸿毛……泰山”,《三国志》有“泰山之安”,《鹖冠子》有“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新唐书》有“泰山北斗”;民间谚语也有不少说到泰山的,例如“人心齐,泰山移”、“十人十双手,抱着泰山走”、“吃倒泰山不谢土”、“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细土”、“泰山压顶不弯腰”、“理正泰山倒”、“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堆的”、“泰山不是垒的,好汉不是撑的”、“泰山绊不倒人,牛橛子绊倒了人”等等……不难看出,泰山是自古以来广为人知的著名事物。这是“有眼不识泰山”最坚实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语言基础。
当然,我们也有直接的文献证据。
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跟雷霆相对,当然应该是山岳,而不可能是一个泰山脚下某个村子里的一个工匠。“熟视不睹泰山之形”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自然地,下列用到“有眼不识泰山”的文献中,“泰山”也都指东岳名山:
(1)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九纹龙史进的父亲对王进说)“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2)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三三:“这是有眼不识泰山,罪应万死。”
(3)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在家时,只知道他会做诗词小品,却原有这等大学问,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
我手边的几种辞书中,“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都注释为山名,没有注释为人名的。追根溯源,山名的注释无疑是正确的。“泰山”是人名这种没有任何古代文献可资参证的民间传说,也许历史很悠久,但因为无法证明,还是不适宜被当作标准答案进入基础语文(小学)教育体系——除非有朝一日找到了更早的文献出处。
200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