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喝玩乐的日子

(2007-08-06 00:04:11)
标签:

文学/原创

生活随感

分类: 日常琐记
 

吃喝玩乐的日子

 

    世事每有凑巧,上上篇文字写家乡到处杂草丛生的景象,取了个《荒烟蔓草的年头》的标题名字。今天忽然注意到,自己已经有四天没有写一个字,博客也有些荒烟蔓草的意思了。

    朋友们如果猜想我这些天在忙什么正经事情,那么,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你们猜错了。我这几天什么正经事情也没做,净忙着吃喝玩乐了。

    这些天我家乡持续高温,一走出开着空调的房间,就如同走进了桑拿浴室,浑身冒汗。我恨不得天天在家呆着,吹吹空调,看看电视,看看书。可是,就是这么一个愿望,实行起来竟然也很不容易。因为去年有几个同学曾经帮助过我家,我就想把他们聚集到一块,吃顿饭,聊表谢意。不料,局面很快失控。由我发起、在县城一家饭馆举行的饭局,买单的机会却被开顶级凌志的同学抢去了。

    为了防止有钱同学再次善意剥夺我的买单机会,前天,我把聚餐的地点定在本镇那位同学开的饭馆。心想,那么物美价廉的饭局,总该没人跟我抢着买单吧。事先跟开饭馆的同学打好招呼,必须照常收费,否则就不在他那里订座。同学满口答应之后,我这才开始向几位同学发出邀请。七八个同学,尽情吃喝之后,开饭馆的同学却坚决不收我钱。我以他事先答应过我为理由坚持要付费,同学却说他那是善意的谎言,目的是为了请到我去他那里吃饭。饭后,一位从邻县饭局上中途赶来的同学不容大家分说,就安排了下一个节目:去市里唱歌。歌唱到一半,这同学又安排了下一个节目,去江边一处排挡吃东西。十二点多,十几个人浩浩荡荡开过去,山珍海味,其中有一味蛇肉,直到两点多钟才告结束。若不是我坚持要回家睡觉,就被那同学安排在市里一家豪华宾馆住下了。

    因为我“请”了那一顿,当时另一个同学就跟我们约定,第二天(昨天)晚上由他做东,在同学的饭馆里再聚一次。

    原本以为这是一次礼节性重复的聚餐,参加的同学差不多,话题差不多,酒菜也差不多。可是,到了一看,大感意外,经常到这家饭馆吃饭的同学也大呼小叫,说他们从来没见过开饭馆的同学做过那么丰盛的菜肴款待客人。肥美的青蟹,硕大的白蟹,还有金光闪烁的金鳟,都是平常难得一见之物。菜好酒醇,大家的兴致就格外地高,开筵之后,同学们纷纷电话联络其他同学。于是,陆续又来了好几位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见过面的同学。每个同学的到来,我都免不了要来一番“称名忆旧容”,单位时间脑细胞的消耗量堪称近年之最。别的同学,有喝啤酒的,有喝椰奶、冬瓜茶等各种饮料的,我照例还是喝饭馆自制的“番薯烧”(用红薯酿制的高度烧酒)。半斤下肚之后,已觉微醺。若不是中途突然下起暴雨,可以肯定,饭后一定会有人安排其他节目——参加聚餐的同学颇有几位多金且爱玩的。

    几次同学聚餐之外,我自己还几次专程跑去品尝当地名吃。其中一次是在城里品尝本县最为有名的“蛋青羊尾”。蛋青羊尾据说是本县唯一进入《中国菜谱》的小吃,以前虽曾耳闻其名,但似乎一直没有吃过——也许吃过而只当它是一味普通的小吃,没有特别留意。这次回家之前几个月,有朋友向我强力推荐,因此,一回家就特意去吃了一次。外层蛋青面粉,口感柔软有韧性,里边豆沙馅甜而不腻,粘上爽口的白砂糖,吃起来嘁嚓出声,刚中有柔,甜里带香,确实不错。还有一次是到邻镇吃那里的“大排面”。近几年回家,每次路过那个镇子,到处都能看见大排面的大字招牌。以为那只是为了招徕过路客人的普通招牌而已,加上我又不怎么爱吃面条,所以一直没有去品尝过。近来经常听见有人谈论起那地方的大排面,有人甚至告诉我,那面在宁波、杭州一带都有些名气。听得多了,不免产生了好奇。于是去吃了两次,发现真的不坏。松软爽滑的大排,葱香辅助着肉香,比上海城隍庙小吃的大排面实在是好得太多了。有人说,那大排里边里可能放了鸦片,吃多了会上瘾。我只在放假回乡时才有可能吃到这东西,而且我从来不曾迷恋某种食物至于不能自拔,不怕上瘾。

    好不容易今天没有安排饭局,趁着雨后云雾,太阳被遮,我们漫步乡间田野。行走在荒草野径上,一边指认各种庄稼野草,一边担心会有虫豸蛇虺突然出现我眼前,亲近我肌肤,吮吸我血液。早饭之后去村后爬山,还没有走到山脚,竟然已经走错了路。通往山上的小路,完全被野草甘茅掩盖了。毒蛇未必能遇上,但带齿的茅草一定会在我们的小腿上拉出无数的血线。爬山计划只得临时取消,改为去寻访两座古桥。不过,乡间漫步,知名不知名的各种植物在疯长,蝴蝶蜻蜓成双捉对在狂欢,勃发的生命过程,无不令人油然产生对自身生命的热爱之情。

    寻访的第一座古桥,几十年里一直被我没来由地设想为跟温庭筠《商山早行》名句“人迹板桥霜”中的板桥造型、位置、环境均相似的一座石桥,已经荡然无存,原址上修建了一座笔直宽阔的钢筋水泥大桥。大桥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却粉碎了我怀古的梦想。聊可欣慰的是,那依山而建的村子,村口的大樟树还在原地挺立着。这种大樟树,几十年前的村子基本每村都有一两株的,现在,周围十几个村子都已经没有了,只有这村子硕果仅存。第二座寻访的古桥,所在的村子名字就因桥取名:洞桥。我估计,那座石拱桥至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还没有走进那村子,脚下宽阔平坦的大路,远处高高耸立的民居,都已经明确告诉我:旧貌难寻。我担心,古桥已经被拆除。还好,那村子的主要道路虽然已经改走别处,旁边也修了宽阔的水泥桥,但是,单拱古桥依然存在。斑驳的石桥,桥面有野草从石缝中长出,不知名的木本爬行植物如帘垂挂,桥下有潺潺流水,桥边有一两座古老民居,不远处山坡上是一片竹林,离桥不远的路廊里有几个老年村民在乘凉。种种景物搭配在一起,就让一路抱怨太阳晒黑皮肤的侣人顿时精神百倍,双眼炯炯,饶有兴致地摆出各种优美姿势,让我拍照。

    不写东西,吃喝玩乐的日子,过得也算快活。         2007-8-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