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考题不必讲现实意义
有人批评高考作文命题,以是否关系到社会现实问题为标准。对此,我不以为然。
持论者大约以为,高考出一个这样的题目,便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关心现实的思想。这种想法,不能不说是相当迂腐的。
首先是,一篇作文根本就承担不了这样的使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年人是否关心现实,哪里是一篇考试作文就能解决的问题呢?考生在考场,心情已经紧张到了极点,有限的时间,仿佛洪水猛兽在他们身后紧紧追随,间不容发。东拼西凑,完成规定的字数,已然是万幸之事,哪里还有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余裕。如果真要想培养青年人关心社会现实的思想,依我看,只要网络评论栏目再稍微开放一点点,比较重要的国内事务、地位较高的领导人也允许大家发表评论,效果就一定会比出一百道关系社会现实的高考作文题目好一百倍。
其次是,我国的社会现实目前尚不需要大家的关心。要他人关心现实,必须有一个前提:现实需要他们关心,或者说允许他们关心。目前形势,我们的公民都还只是政府教育训导的对象,是层出不穷的任务、义务的承担者。假如把国家比作一间工厂,我们公民的地位和身份,基本上只相当于打工仔,既不是股东,更不是老板。工厂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是无需打工仔置喙的。打工仔只需要埋头干活就可以了。再说,我们的社会现实问题,自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去关心,每回开会的时候,他们都会写成提案在大会上宣读,甚至见诸报端、播于银屏。孔子早就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让青年人都养成关心社会、议论现实的思想习惯,其实也是没有意义的——除非能够保证,他们一旦考上大学,就都能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当然是绝不可能的,现在大学年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早已沦为普通劳动者了,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尚且难以保证,遑论参政议政。
再次是,考生基本上都不具备议论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让人关心现实,需要有一个必要条件:他们得具备关心社会现实的能力。大学入学考试的参加主体是十七八岁的中学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以他们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还无法对社会现实问题作出像样的分析,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看法。他们的问题不单是年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的问题。不得不承认,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根本就是应试教育,是填鸭式教育,什么时候培养过学生独立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并对其进行议论的能力呢?从来都没有做过独立思考的训练,到了高考的时候,却突然要求他们写议论社会现实问题的作文,岂不是太强人所难了?
一方面是,社会现实不需要青年人关心;另一方面是,青年人也不具备关心社会现实的能力。这样的国情下,我以为,高考作文就应该定位为:语言艺术,或者说文字游戏。不必计较作文的思想内容,不必在乎作文言不及义,只要其中的思路是清楚的,叙述是有条理的,词语运用是准确的,语法是不错乱的,一句话,只要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好的,就可以得到好的成绩。因此,我赞成高考作文题要尽量远离社会现实。从这一点上衡量,今年江苏省的《星空怀想》,浙江省的《行走在消逝中》,北京市的《对春夜细雨的不同评价》,又都是不错的。它们唯一需要改进的对方,就是想法让尽量多的考生都有话可说。
200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