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业人士与普通受众之间的鸿沟

(2007-03-20 11:47:47)
分类: 天下大事

专业人士与普通受众之间的鸿沟

电视已经是全民普及,网络也进入了多数受过中等以上文化教育者的生活,这两个客观因素,使得今天关于余秋雨、易中天、于丹等文化名人的褒贬、挺否之争规模空前巨大,万众瞩目。我认为,无论目前的论争形势是如何的混乱,如何的不堪入目,但它终将会是一件有益的文化“事件”。等到大家都平静下来、都回归理性的时候,许多道理会水落石出,激情会向理智靠拢,幼稚者会变得成熟。

现在肯定还不到总结的时候,但是,冷眼旁观,我们也看出了一些门道。比如,这场规模巨大的论战,可以比较清楚地分为专业人士与普通受众两个阵营:贬否派与褒挺派。具体地说,“贬否派”大多是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大多是“贬否派”;“褒挺派”基本上是普通受众,普通受众大多是“褒挺派”。很显然,在专业人士跟普通受众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

这道鸿沟的形成,首先是源于立场的不同。普通受众的立场是“文化消费者”,专业人士的立场是“文化维护者”。文化维护者,对历史、对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对经典著作,都会持尊重、审慎的态度,任何的曲解、戏说,都是他们所不能认同的,他们都可能加以极力反对。而文化消费者的态度不是这样,他们只要“对我有用”、“能引起我的兴趣”,不关心那些“有用”、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东西是否质量可靠,因为他们不具备这个判断能力。引用一句孔子的话,这两种立场对立,其实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形成这道鸿沟的第二个原因是,知识修养的差距。知识修养的差距,势必造成专业人士和普通受众在衡量文化明星的时候,视角是完全不同的。专业人士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他们的专业修养高于明星同行(有人称之为“学术超男”、“学术超女”),第二类是他们的专业修养跟明星同行相当,第三类是他们的专业修养略低于明星同行。第一类不必说,就是第二类、第三类专业人士,根据“眼高于手”的规律,他们在评估明星同行的时候,基本上都能够做到俯视,至少是平视。惟其俯视、平视,因而能保持客观、理性,因而很容易看出明星们的种种不足和错误。而普通受众,明星是他们仰视的对象,由仰视而仰慕,而崇拜,他们无法对其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除了崇拜,别无选择。打个比方,明星好比孔雀,普通受众就是被限制了观赏角度的麻雀,他们只能从正面看见孔雀开屏,只看见孔雀开屏时的漂亮;而专业人士,则是可以随意走动的孔雀,他们既可以看到孔雀没开屏时的模样,也可以看到漂亮的孔雀翎毛后边并不光洁的屁股。庄子所讲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都可以作为这里的注脚。

形成这道鸿沟的第三个原因是,价值观念不同。专业人士评判文化学术价值,首重创新性和可信度;而普通受众评判文化学术,最看重趣味性和实用性。从学术创新和可信度两方面衡量,如今的几位明星,显然都难以博得专业人士的认可;而从趣味性和实用性两方面衡量,这几位文化明星显然做得很到位,非一般专业人士所可企及。目前,这两种不同价值观念的一个聚焦点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专业人士希望它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可信度的文化书院,而大众却喜欢它是一个可以媲美“曲苑杂坛”的文化书场。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是专业人士不免有些堂·诘诃德了,对电视这种大众传媒的特性及其生存理据不够了解——电视是依靠收视率生存的。

这个鸿沟的形成,还可能还是民主诉求的一种初级宣泄。从广大普通受众反击专业人士批评的措辞看,愤怒、粗暴、辱骂的背后,似乎是误把专业人士等同于专制制度了。他们在以一种比较原始的、盲目的言论,表达这样一个意思:谁让我们更容易听懂,我就喜欢谁,别人管不着,专业人士也不行!

鸿沟不可能短时间内、完全填平,但是可以慢慢地使其变浅、变窄。这就有赖于人民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社会真正形成尊重文化知识的风气。当普通受众的文化知识接近专业人士的时候,他们的种种分歧自然会减少;当这个社会真正形成尊重文化知识的风气时,人们就会对专业人士付出更多的关注,在了解文化知识的时候也肯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目前这样强调轻松、趣味,对那些显然是迎合大众口味的媚俗学者的花招也会有一定的免疫力。其实,这种现象是出现过的。从前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钱钟书的《谈艺录》、《管锥编》,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虽然是昙花一现,但不失为一种信号:中国人民是有着接受比较高雅的文化学术的诉求的。

我坚信一点:任何得不到广大专业人士认可的文化学术明星,无论他们拥有多少粉丝,都将很快被人们遗忘。              2007-3-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