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朝的玩笑·开玩笑人物排行榜

(2007-02-08 00:10:18)
分类: 有点学问

有较多事迹的玩笑人物,我目前留意到的有如下五位:张元一、顾况、刘禹锡、薛涛、薛逢。按照现在好制作排行榜的风尚,我也给他们做了如下排名:

第五名:薛逢。根据《旧唐书》本传的记载,跟薛逢同年中进士的沈询、杨收、王铎相继从翰林爬到将相,而文艺最出色的薛逢却依然是清贫的翰林。杨收做宰相之后,薛逢赠诗给他,有两句是“须知金印朝天客,同是沙堤避路人”;王铎做宰相后,他又作诗道“昨日鸿毛万钧重,今朝山岳一毫轻”。这些诗当然都是很能让对方恼火的,薛逢的玩笑显然开过头了。不过有一次玩笑开得挺好。《唐摭言》卷三记载,薛逢晚年做秘书监的时候,骑着一匹瘦弱病马上朝。那天正好是新科进士发榜日,新科进士们排着队出来。当时一起走的数十名进士,见薛逢行头寒酸,开路的人就冲他高喊道:“回避新郎君!”薛逢听了很不高兴,随即派人过去传话:“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

第四名:顾况。《旧唐书》本传有这样的记载,“性诙谐,虽王公与之交者,必戏侮之”,可见他是一个开起玩笑来不分高低、大小的人。他的玩笑故事有两个:一个跟白居易有关,一个跟贺知章有关。先说跟贺知章有关的。有必要先交代一下他们的籍贯,顾况是苏州一带人,贺知章是绍兴一带人。一次筵宴之上,贺知章先作诗一首,“[金及]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男儿。”顾况马上也和了一首:“[金及]镂银盘盛草虾,镜湖莼菜乱如麻。汉儿女嫁吴儿妇,吴儿尽是汉儿爷。”大概是为了开一下席中一位中原人士(汉儿)的玩笑,顾况借着和贺知章的诗,做了一下人家的爹(爷),占了一下那中原人士的便宜。另一个故事是说,白居易早年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拜访顾况,呈上自己的诗文作品集。顾况盯着集子上的署名好半天,然后说:“米价正贵着呢,在京城居住也不容易!”等到读了第一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即赞叹不已:“说得出这样的话,居住就容易了!”于是到处替白居易宣扬,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有人考证说,白居易早年并没有跟顾况见过面,所以这故事是不真实的。其实,故事人物不真实,不等于故事没有发生过。有可能是讲故事的人为了更能吸引听众,做了改造。至少它可以反映这样一个情况:顾况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据《旧唐书》本传、《云溪友议》卷十一、张读《幽闲鼓吹》、《唐语林》卷三、《唐摭言》等)

第三名:薛涛。著名的成都军中艺妓,制一种狭小的信笺,当时就很有名,被称为“薛涛笺”。“容仪颇丽,才调尤佳”,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在当时,薛涛无异于今天的演艺明星。著名诗人元稹出使成都,秘密拜访了她,回京之后,给她写过诗,有“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之类的句子。后来诗人胡曾也有赞美她的诗句,最有名的是“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两句。薛涛在交际场上,古人有用八个字形容的:机警闲捷,谈笑风生。文献记载,薛涛在筵席上跟一位刺史玩一种叫做“千字文令”的游戏,背诵的《千字文》句子中必须带一个禽鱼鸟兽的字。那刺史先说了一句“有虞陶唐”,席上其他客人都忍住笑,没有对他进行惩罚。轮到薛涛,她说了一句“佐时阿衡”。这刺史马上就指出薛涛的句子里没有鱼鸟之类的字,要罚薛涛。薛涛笑着说:“衡字里边还有一个小鱼子,使君(称呼州长官)您的句子‘有虞陶唐’里其实并没有一个鱼字。”看样子,这位刺史是个粗人,不认识汉字。还有一次,薛涛曾经跟一位成都地区最高长官(西川节度使)做过一次“一字令”游戏,办法是:提出一个象形的字,接着用一句押韵的话做解释。节度使先说:“口,有似没梁斗。”薛涛不假思索,接道:“川,有似三条椽。”节度使问江河为什么不是弯弯曲曲的一条呢?薛涛就回答他:“您堂堂一位西川节度使,尚且用一个没有梁子的斗,像我这样一个贫穷的劝酒女郎家里有三条椽子,其中一条是弯曲的,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她巧妙地把江河的“川”,通过谐音转换成了“(屋顶)椽子”。欢场玩笑,不登大雅,却反映了薛涛一种过人的机智。(据《唐语林》卷六、秦再思《纪异录》、何光远《鉴诫录》卷一、《唐才子传》卷第六等文献)

第二名:张元一。这个人有点像汉武帝时的东方朔,善滑稽。一次西戎侵扰边境,武懿宗奉命率兵出击。到了邠地(在今天陕西省彬县一带),因为害怕,就逃跑回来了。这武懿宗长相是短小丑陋,张元一就这样嘲笑他:“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高蹁。去城七百里,隈墙独自战。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武则天不太明白,就问他:“武懿宗没有马吗?”张元一回答道:“骑猪,就是夹豚(夹着屁股)。”武则天听后,也乐了。后来武则天曾经问张元一外头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张元一告诉她,有三庆:旱而雨,洛桥成,郭霸死。(据《唐诗纪事》卷十三)

    第一名:刘禹锡。刘禹锡的玩笑开得太有水平了,玩笑之言,写下来都是好诗。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桃花诗案”。刘禹锡因为参加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遭到失败,跟柳宗元等八人一道被贬出京城。刘禹锡先被贬为连州刺史,半道上改为郎州司马。十年之后被召回长安,据说当时宰相准备任命他为省郎,这个时候他却在游览了京城有名的玄都观、赶了一次桃花会之后,作了一首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在刘禹锡、在我看来都是玩笑的诗,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当朝的权贵眼里却是“诗语讥忿”,大为光火。于是再一次将他贬逐出长安,播州刺史改连州刺史,后来调夔州、和州。十四年后由和州回到京城,担任尚书省主客郎中。再一次游览玄都观,又作了一首诗,《再游玄都观》。诗是这样写的:“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虽然没有因为这一首诗第三次被贬出京城,但还是惹得当权们不高兴了,对他的名声加以诋毁(《新唐书》本传等)。刘禹锡在外地任职期间,关心民间疾苦,相当有政绩,说明他是有政治才能的。他之所以写出这两首诗,有文学史家评论说,这是刘禹锡不怕高压、有斗争性的表现。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我猜测可能还有另一种原因:刘禹锡因为自己才华横溢、胸襟比较开阔,就很随意地写了“志一时之事”的玩笑诗。他没有想到,其他人没有他那样的才华和胸襟,开玩笑当材料,就认了真,较了真,不但怀恨在心,而且实施打击报复。历史上,有才能者遭无能之辈的排挤打击,因果模式往往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