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爱吃鱼。诗歌里几次提到过他吃生鱼鲙的情形,也提到过夔州那地方人们顿顿吃“黄鱼”的情况。“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一)。“乌鬼”历来有神灵、鬼魂、猪、鸬鹚几种不同说法,我以为鸬鹚较近情理。鸬鹚捉鱼,故能顿顿吃鱼。所可奇怪的是,吃的是黄鱼。所谓黄鱼就是鳝鱼。鳝鱼色黄,《黄鱼》诗描写黄鱼云“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龙鳞”,可以作证。杜甫肯定也是吃过这种黄鱼的,他说过“求饱或三鳝”的话(《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三鳝,有杜诗注家就指出,意思同“顿顿食黄鱼”。四川一带多江河,自然吃鱼的机会比较多。杜甫绝非抱残守缺之人,乐于接受他乡食物。有客人到访,他也会烹鱼款待。有“呼儿问煮鱼”为证(《过客相寻》)。在夔州住了两年,急于出三峡,去跟已经到达江陵的一位弟弟会合,想到江陵府的好处,有“白鱼如切玉,朱橘不论钱”两句(《峡隘》)。
杜甫一生,以在四川成都、夔州一带生活较为安定,所作诗歌也比较接近日常生活。而那个时期,杜甫已经离开官场,基本上是过着隐居农耕生活的自由人。那个时期,他所描写的自家饭食多是普通的农家饭。主要食物材料有稻米、秋葵(《茅堂检校收稻二首》)、芋头(《秋日夔府咏怀》)、菰米、锦带(《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杜甫大概牙齿、肠胃都不太好,一直喜欢比较软的米饭。“软炊香饭缘老翁”(《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老藉软俱匀”(《茅堂检校收稻二首》其二)。其中,杜甫似乎特别喜欢白米饭。“饭抄云子白”(《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玉粒未吾悭”、“稻米炊能白”(《茅堂检校收稻二首》)。
杜甫家接待客人的情形,写到两次,都是在成都期间。一次是接待一位姓崔的县令,就是著名的《客至》诗所描写的,“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一次是严武携带酒菜来访,因为是仲夏时节,天气炎热,杜甫就在竹林里接待这位当时川西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竹里行厨洗玉盘”(《严公枉驾草堂,兼携酒馔,得寒字》)。
杜甫接受他人宴请的描写,至少有四次值得说一说。一次是跟郑虔一同受邀,去一位姓何的将军家,游览他的私家园林。“鲜鲫银丝鲙,香芹碧涧羹”(《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有生鱼鲙。看样子,饭菜的档次不低。杜甫最津津乐道的生鱼鲙是一位姓姜的阌乡县的官员朋友招待的那次。时当严冬,姜姓朋友弄到冰封了的黄河里的一种鱼(有人说是“味鱼”),考虑到杜甫的牙齿、肠胃不好,特意煮了锅软一些的米饭。这一次的生鱼鲙,厨师当面给他们表演了切鲙过程,使得杜甫格外有兴致。事后,还把这个过程写进了诗里,“饔人(厨师)受鱼鲛人(渔民)手,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十分生动。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生鱼鲙是切成薄片、细丝的。
最令杜甫感激的一顿饭,来自他的朋友王倚家。安史乱军攻占长安之后,杜甫没能及时逃出,沦陷在长安城里。贫病交加之际,一般朋友都躲得远远的,不愿意接近他。一次大病之后,却在王倚家受到了十分热情的接待。“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兼求富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从这里我们认识了当时两种好吃的地方特产:长安的腌酸菜,金城(兰州一带)的酥饼。前者绿色,后者雪白。这一顿饭杜甫吃得十分满意,最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慨:“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
最令读者我感动的一顿饭是,杜甫一个姓卫的朋友招待他的一顿十分简单的晚饭。“……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有酒,有黄粱米饭,但蔬菜只有韭菜之类,可见简单至极。但是,战争年月,人生聚散无定,偶然受到这样的招待,感受到朋友家的天伦之乐,想起下一次相见不知道在何年,天下何时能太平。“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赠卫八处士》)。谁能不百感交集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