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有点学问 |
“河东狮子吼”小考
成语词典多转引洪迈的《容斋随笔三笔》卷第三“陈季常”, 把“河东狮吼”的出处追溯到苏轼那里:
陈慥字季常……自称“ 龙丘先生”……好宾客,喜蓄声伎,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其实,洪迈所引苏轼诗句,出自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一诗。
把凶悍的妇人比作河东狮,发明人是苏轼,但是凶悍妇女形象“河东柳氏”在杜甫诗里已经出现过了。
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认识一位诗人,丰城县人王季友。这王季友所娶不淑,妻子十分凶悍。性情散淡兼其貌不扬的王季友,很不合他那位柳氏夫人的心意,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王季友是一位怀才不遇之士,杜甫十分欣赏他的才华,于是写了《可叹》一诗。诗中也提到了王季友妻子性情凶悍终至于离去的事。其中有这样两句:“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抉眼,摘去眼中之物,指夫妻反目,恨不得将对方如眼中钉般拔去。
如果在唐代杜甫生活的时期,“河东柳氏”没有众所周知的凶悍名声,那么,杜甫便是将这个情况写入诗歌作品的第一人。也就是说,凶悍妇人“河东柳氏”的文学形象,是杜甫最先创造出来的。
苏轼当然是十分推崇并且熟悉杜甫诗歌作品的。他曾经写过“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的诗句(《次韵张安道读杜诗》),说过“诗至子美(按:杜甫字子美)……能事毕矣”的话(《书吴道子画后》)。苏轼常常琢磨杜诗的意思,有时竟至于梦寐求之。苏轼多次引用、沿用杜诗文学形象,如《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祐僧舍东南,野人家杂花盛开,扣门求观。主人林氏媪出应,白发青裙,少寡独居三十年矣。感叹之余,作诗记之》其中就有“主人白发青裙袂,子美诗中黄四娘”两句。
这就出来一个问题,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一诗中的“河东”悍妇,有可能是杜甫“河东柳氏”形象的延续。这一延续的关键是陈慥的凶悍妻子也姓柳。陈慥妻子姓柳应该是真的,老实人黄庭坚写给陈慥的书信里,也称呼其夫人为“柳氏夫人”。
有人说,苏轼诗句中“狮子吼”的说法,出自《佛说长者女庵提遮狮子吼了义经》,这佛经中的《如是狮子吼了义经》是关于女人之事的。如果这说法符合事实,那就可以说明苏轼对于佛教经典也是相当熟悉的。
古往今来、五湖四海,何时不得见悍妇,何处无缘闻狮吼!唐宋两代,河东大族柳氏出了两位悍妇,论概率,实在不能算高,至少不会高于其他地区、别的家族。但是,河东柳氏很不幸,碰到了杜甫、苏轼两位著名诗人,随随便便将其写入诗歌,河东柳氏的恶名便妇孺皆知流传千古了。
刊于《百家讲坛》2008.2(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