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逛了两处京城古迹

(2006-08-21 08:50:22)
分类: 日常琐记

逛了两处京城古迹

北京的古迹太多了。我在北京住了近二十年,仍然有许多古迹不曾光临过。不久前,一位研究明清文学的上海朋友来北京出差。返回上海前夕,他告诉我,这次来北京去了趟纪昀的“阅微草堂”。当他问我去过没有的时候,我感到有些惭愧。

跟一旧一新两位朋友相约,今天中午在天坛东门见面。但是,公共汽车走到虎坊桥一带时,我看到湖广会馆,顿时联想起“阅微草堂”。因此马上改变主意,不到天坛里边转悠了,改为去“阅微草堂”和“湖广会馆”。见到新朋老友,他们一致同意我的提议。于是先打车去“阅微草堂”,再打车去“湖广会馆”。

两个地方相距甚近,有一个共同点:都跟饭店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吃古迹”的感觉。两处都卖门票,阅微草堂六元,湖广会馆十元。老实说,这两处的票价都偏贵。阅微草堂门外临街的地方有一株紫藤,据说为纪昀手植,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两块说明古迹的石碑文字,都半通不通的,很煞风景,但我们还是站在紫藤边照了相。购票进门,发现也就是一进的院子。院子当中有一些植物,有海棠树,玉兰树,丁香树,竹子等,其中一株海棠据说也是纪昀本人栽种的。有两三尊铜胎塑像,有纪昀,有年轻女子,年轻女子一个在抚琴,一个拿着一把扇子像是在“轻罗小扇扑流萤”。院子南北各有一个展览室,介绍纪昀事迹,展出些新印四部古籍。室内有旧式家具,一张案子上有一付烟具,铜烟杆,它或许是民间传说“上殿打昏君,下殿打奸臣”的铜烟杆。所有这些,大约皆是给游人领略纪昀当年生活情形用的。湖广会馆门面挺大,但是进去一看,左边是戏院,右边是饭馆。可参观的东西,也就是院子中一口古井,名曰“子午井”。得名之由,据说是当年这口井只有子午两个时辰(一天里四个小时)是甜水,其他时间井水都不甜。给它取名并题字的人,自然也是住在附近的大名人纪昀。有一栋号称博物馆的平房,里边以图片等形式介绍了了一位梨园名角的生平事迹。此外,再无可看。

有趣的是,参观阅微草堂临出门的时候,有游人对我们手里拿着门票感到奇怪,问:怎么你们还买票了?一打听,原来他们刚刚在隔壁饭店吃完饭——凡在隔壁吃饭的人,均可免票入内。我们准备进隔壁午餐,老友跟应门的服务员交涉,问在饭店里吃饭,门票可否报销。服务员只热情招呼我们排队等候,没有正面回答门票报销问题。一看排队的人数,我们就决定撤退了。湖广会馆情况我们没有询问,大约跟阅微草堂差不多的。

站在稍远的地方打量纪晓岚故居,觉得那大名鼎鼎的阅微草堂实在有些可怜兮兮的样子。贴在高大气派的著名饭店边上,有点像乞丐蜷曲在阔人豪宅的墙根。

附近小街的墙上张挂了不少宣传画,宣传崇文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就有阅微草堂和湖广会馆两个景点。不明就里的人一看,可能会激动起来,觉得这是两处非看不可的地方。殊不知,实际情形竟是那样的令人失望!

好在我们三个人有个共同的认识:相聚之意不在古迹,在乎吃喝之间;吃喝之意不在饭菜质量,在乎谈笑之间。鱼头火锅,有荤有素,啤酒是不能不喝的,店家还有几种免费水果提供,随意取用。除去店内歌曲声浪偏高,其他也都颇合我们心意。共同认识的人的趣闻糗事,一些大而无当且事不关己的讨论题目,各自不值得写进本传的光荣历史、不方便写进本传的露怯往事,统统都成了我们隐形的侑酒佳肴。从店内热闹纷扰,到人烟稀少,终于只剩下三桌,两桌,一桌——就是我们仨了。这一次的聚餐,我再一次感慨:汉语传统上用“谈得来”形容朋友关系,实在不太准确;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说得出。好朋友之间,心理上互不设防。因此,无论是自吹自擂,还是自暴自弃,都可以如竹筒倒豆子,如高山流水,一泄而尽,滔滔不绝。不必顾虑损害自己光辉形象、伤害对方脆弱心灵,也不用担心自己今天开个小玩笑、他人明日整成黑材料。

以最后一批顾客之身份,步出规模宏大之火锅店,清风扑面,晚霞如绘。参观古迹虽然不尽人意,但吃喝谈笑,却实在是足够愉快大半天的事情。   2006-8-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