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记事

(2006-08-17 14:25:48)
分类: 山水见闻

成都记事

 

回首半生浪迹,发现自己的人生阅历竟然也有比较丰富的一面: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的我,自少年时代负笈北上,居住过一年以上的城市已经有五个了。这其中,有首都三个,特区一个,省会一个。至于旅游到过的国内外大小城市,则几乎可以用“不计其数”四个字去形容。

四川成都不在那五个城市之列,只是因为参加学术会议或者游学、旅游去过那里五回。前后居住的时间加在一起,也不到一个月。但是,我对于成都的记忆,却明显比别的一般城市要丰富细腻,大有接近那寓居一年以上的五个城市的意思。

第一次到成都,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我念书的大学当时有一个很好的政策,政府拨给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经费,除了扣除很小的一笔财务管理费,悉数下拨给各系。记得一年是三千六百元。这在八十年代中期,可是一笔巨款。那时我们中文系的领导也很开明,在大会上公开说,中文系的学生就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我们只要以查资料、拜访学者之类为理由写个申请,导师签字同意,负责财务的副系主任没有不批准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全国各地去出差,游山玩水为主,查阅资料、拜访学者为辅。我第一次到成都,就是一次游学的部分内容。那次游学的几个点是西安、成都、昆明、西双版纳、杭州、上海,绕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圈。

少年北上之后,寒暑假回浙东老家省亲之外,我的活动范围基本局限于华北地区,看惯的是北方风景。除了曾经激动过我的一望无际的青纱帐、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之外,基本上就只剩下了灰暗与尘土。本科岁月,曾经深有感触地背诵艾青的名诗《北方》,“一天/那个来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北方是悲哀的。”不错,北方是悲哀的。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这就不难想象:我在西安游历了几天之后,乘火车西行到宝鸡,再折向南行,穿过秦岭和大巴山,猝然来到成都平原时,那晨雾之中的稻田、丛竹以及正在刚割过稻子的田地上觅食的鸡鸭,给与我的是一种多么亲切、新鲜的感觉!后来我研究杜甫诗歌,发现我对成都的第一印象,跟杜甫竟然有几分相似。杜甫携家带口从秦州(今天甘肃天水市),经赤谷、铁堂峡、寒峡、青阳峡、龙门镇、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万丈潭等处。在同谷(今天甘肃省的成县)逗留不到一个月之后,继续南行,又经过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岭、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一路翻山越岭,渡江过水。终于到达成都的时候,他也是十分新奇的,“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短暂的惊讶之后,他又为成都的美丽繁华感到吃惊,“曾(层)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成都府》)。杜甫到达成都的时候,一定会想到年轻时游览过成都的好朋友李白;我到达成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则是杜甫。

那一回的游学,我在成都住了八天。其间拜访了四川大学一位学者,成都市内游览了杜甫草堂、武侯祠、王建墓、青羊宫等古迹,望江楼公园就在我落脚的川大旁边,不用说是多次前往;成都市外,游览了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峨眉山、眉山三苏故里。蜀中的那些山水名胜,无论是长满青苔的屋宇建筑,还是岁月长久的树木,往往给人沧桑而又充满生命的感觉,只需缅怀,不必伤感。楼头窗户花草茂盛,不由人不联想起杜甫的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街头巷尾平常人家浓浓的生活情调,饭菜飘香,笑逐颜开;湿润温和的气候,花团锦簇的地理环境,蜀女天下白……都给我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若不是我那时候少不更事,一定会徘徊不忍离去,离去思断肠的。

我到过的别的一些地方,往往是,第一次印象极好,再去稍差,三去全差,直至发誓此生不再光临。而成都不是这样,每一次去,不但旧的好印象不会遭到破坏,还往往有新鲜的发现。第一次我在成都学会了吃麻辣,发现了麻辣的魅力。第二次我看了三星堆博物馆,发现三四千年前那里住过一群想象力十分丰富、做着飞天梦的人类。第三次有两个发现:一个是乘出租车时发现成都的司机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眉飞色舞,双手离开方向盘,比划出各种动作,配合口头描述。十分活泼,十分可爱。一个是发现成都人生活最从容,喝茶、打麻将,悠游以卒岁。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萨马兰奇宣布这个结果时刻,举国欢庆,北京人几乎疯狂,而成都人淡然处之。当时我正坐车经过天府广场,没有看到任何异样景象。麻照搓,茶照喝,龙门阵照摆。回宾馆后看电视,有一条新闻说成都天府广场有数千人聚集庆祝,简直是不可思议。第四次,杜甫学会组织者招待我们参观尚未正式展出的金沙遗址文物,看音乐剧《金沙》,发现三星堆废弃之后,成都成为国都,文明更加发达,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男女更加多情恩爱……

这一次从拉萨飞成都,一出机场,我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话:回到人间真好!

拉萨虽然是许多人向往的神秘之地,是诗人们愿意为之歌唱的纯洁之域,是信徒们朝思暮想的圣灵之城。但是,对于像我这样在低海拔地区生活惯了的俗人,拉萨虽云乐,不如早还乡,那里毕竟不宜作为我的久留之地。头晕、头疼之类的高原反应症状虽然没有了,但是,呼吸之际,举步之时,还是无法像在低海拔地区那样充满活力。到达成都那天,正好是闷热的桑那天气,不像拉萨那么干爽。但是,一向不很耐温的我,第一次发现,闷热也可以是如此可人的。身上冒出汗水的同时,我也清楚地感觉到:我一下子完全活过来了!坐在出租车上,两旁闪过的葱葱绿树、颜色鲜明的各式楼房建筑,进一步加强了我的这种感觉。成都,一座充满了生命活力的都市。

这一次到成都,实际上没有什么逛景点的打算,就是想住两天,感受一下悠闲的市井生活。安顿好住宿之后,已是晚饭时分。我们先是打车去锦里,逛完这条酒肆林立、小吃繁多的仿古街道,意犹未已。于是又打车去春熙路。春熙路现在已经变成了成都的一个景点,假如你到成都,成都朋友一定会向你推荐说,春熙路是看美女的好地方。我们去春熙路,主要不是为了看美女,而是为了感受成都人的夜生活,捎带买两件衣服——在北京出发的时候考虑青藏高原过多,忽略了成都一站,短薄衣衫没有带够。从春熙路返回杜甫草堂附近的宾馆,路过琴台、百花潭公园门口,看到散花楼,她想起了去年十月间我们在散花楼对面的茶馆里喝茶的事;我想起了李白当年登上散花楼的情景,“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登锦城散花楼》)散花楼一带唐代是文人们的冶游之处,那一年李白二十一岁,风流倜傥美少年。

在宾馆附近,我们又看到了去年见过的卖烤串的年轻夫妻。去年,这对童心未泯、相貌周正、装束利索的恩爱夫妻,曾经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为他们有诗意的平凡生活产生过感慨。近一年时间里,我们在北京也曾几次说到这对夫妻,猜想他们的生活会不会有什么变化,不满于北京街头从来没有遇到过他们那样干净利索的卖烤串人,计划着下次到成都一定还去吃他们的烤串。说心里话,我们这次之所以不直飞北京,而要在成都逗留两日,多少有想看看烤串夫妻是不是还在原来地方卖烤串的意思。

我们从宾馆出来的时候,大约是傍晚七点钟。特意走过去年他们卖烤串的地方,发现那里停着两辆小汽车,我心里感到失望,说:他们可能不卖烤串了。她安慰我说:不一定的。往前走了几步,发现一块广告牌边的空地上有黑色痕迹,像是油污。她说:他们可能搬到这里了。我看那痕迹不像新鲜的,仍然心存疑惑。

等我们锦里、春熙路逛了一圈,吃过晚饭返回宾馆的时候,老远就看到了烤串夫妻。他们还在那里!我们故意装作不认识的样子,走过去选好一些生烤串,坐在旁边他们的小板凳上等着。一边悄悄打量一个中国女孩和两个中东人模样的外国中年男人在那里有滋有味地吃烤鲫鱼串,喝啤酒。我们边等待,边说着各自的感受,都难掩失望之情。她说,生活是现实的,他们必须每天、每月甚至年年重复做同样的事情;我说,我注意了一下他们的神情,好像是没有去年那么有朝气了,有了些倦怠的样子。

吃完第一次选的烤串之后,我们兴致不减,也许彼此心里都有一点支持一下烤串夫妻的意思,我受命再去选一些。边选便跟他们闲聊,我问他们生意怎么样,他们回答说还不错。这时对面路边停下一辆奥迪车,车上下来一个小男孩,走过来点了一些烤串,告诉烤串夫妻,烤好后请给他们送过去。接着,那个女孩过去结帐,结完帐就和其中一个外国人一起走了,另一个外国人不走,又点了两个烤鱼串。负责打下手的妻子告诉我,那个女孩和走掉的那个外国人在谈恋爱,他们几乎每天都来吃烤串,喝啤酒,特别喜欢吃烤鲫鱼串。语气之间,还是透出了一点自豪感。我问他们还认识不认识我们,那妻子轻声说,认得,你们一来就认出来了。这个时候,我莫名地感到惭愧,忽然觉得自己心底的些许同情,其实挺虚伪。他们的生活不至于艰难到需要我同情,我的这点同情对他们也无足轻重。

尽管有过这种惭愧,但我们还是计划第二天晚上再去吃他们的烤串的。由于第二天尽兴游玩,晚饭后竟然累得早早就睡了,没能再去吃他们的烤串。第三天下午,在他们摆出烤串摊之前,我们就离开宾馆,乘飞机飞回了北京。一路之上,我们又自作多情似的感到遗憾,感到歉疚。我们只有默默地在心里祝愿这对烤串夫妻多多挣钱,生活富足、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