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昨天我亲手制作了几个粽子,因为明天的明天是端午节。今天早上忽然想起,要请朋友们品尝(用眼睛)一下我的手艺,于是将硕果仅存的两枚集合到一个盘子里,拍了照。
包粽子技术,说难也不难,我小时候一学就会;说不难也挺难,我父亲就怎么也学不会,他老人家只会吃。不过,心灵手巧如我者,也只会包照片中的这种四角粽子,那种十分精巧的三角粽子,我就不会包。
包粽子通常用粽子叶,也就是箬叶。现在北京上点规模的超市,一般都买得到。我在家乡的时候,见母亲没有箬叶的时候也能用芦苇叶。芦苇叶比箬叶窄许多,但是我母亲也能包出半斤重的粽子。这手艺我也学会了。
北京市面上出售的粽子常见用丝线缠绕的,虽然这办法跟当初楚国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制作粽子的初始材料一样,但仍然不妨碍我不能容忍这种做法。丝线产自工厂,破坏了粽子天然的味道。我认为最好是用棕榈缠绕,蒲草次之。我这次制作粽子,超市没有棕榈出售,我只好将去年秋天在四川黄龙溪古镇买来的豆豉包装拆开,把那上边又像蒲草又像玉米棒子包衣的东西,浸泡之后,作了缠绕物。
端午节在即,许多人会去购买稻香村的粽子。我不谦虚地认为,我包的粽子比稻香村的好,我的粽子外形好、粽瓤结实——食品店批量生产的粽子总是松松垮垮的,咬起来不劲道。
我觉得,过端午节、纪念屈原这位伟大诗人,亲手制作粽子是最好的方式。
我家乡有谚语说:未吃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吃过端午粽,夏天就来了,天气就真的热起来了。再过一个月,“六月六,狗洗浴”,那时候,顽童们就可以在一脚将狗踹到水里让它们洗澡的同时,自己也跳进水库里游泳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