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山水见闻 |
鸣沙山
启阵
即使是初次到敦煌的人,鸣沙山、月牙泉的名字大约都是耳熟能详的。但对景区是怎样的布局,有些什么游览项目,怎么游览法,恐怕都是一无所知的。因此,一进景区大门,就会有不少想偷懒的人经不住诱惑,去花钱骑骆驼。骆驼被五匹六匹地拴成一串串,游人骑上去之后,就由骆驼的主人牵着向远处一座高高的沙丘走去。我不愿意一进门就糊里糊涂地被人安排了,同时也想,沙地上行走的感觉也许不坏,于是选择步行去月牙泉。
从门口步行二十分钟左右就到了月牙泉附近,发现月牙泉就是在几座沙山中间的一汪月牙形水池子,有知情人说,四周的沙山都是鸣沙山;同时也发现,那些被蛊惑骑骆驼的人被驮往远离月牙泉的一座沙山的背后上山去了,就是说,我们步行的人倒比他们先看到了此行的真正目标——月牙泉。
到了月牙泉,一般人都不急于奔往泉边,而是先去爬一座离泉稍远的沙山。上沙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省力快速的方法,花二十元钱走当地人铺设在沙坡上的木板梯子,还有一种不必说,就是省了钱,拼体力由无路处踩沙上山。我选择了后一种方法。原本以为会很有趣,一试之下,这才明白是很辛苦。乍看之下,人们往上爬的沙坡,相当的陡,至少有四十多度,而且寸草不生,无可攀援,仿佛是不可能往上爬的。是上边已经星星点点散布着的攀爬者,告示后来人,那山是可以爬上去的。
沙山真是奇妙,不见岩石,可见之处纯粹是沙子的山坡,百十斤的人在它松软的坡上攀爬,它既不松软到将人深陷进去,沼泽般地让人愈陷愈深,直至全身沦陷,它也并不坚实如土石,让人脚踏实地往上爬。沙,那些细细的沙,松软的沙,它们的兴趣似乎就是给人们的攀爬努力打些折扣,你花了十分的努力,却只能收到六七分的功效。我说功效是六七分,不只是约数,而是表示它是有弹性的,人的步伐速度稍快些,功效会大些,比如是七分,反之则小些,比如六分。沙山仿佛一位有道之盗,守在它的路口,向一切过往的行人宣言:“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想由此过,留下买路钱!”沙山要求人们留下的,是一部分的努力。好胜的人,对登上顶峰有憧憬的人,都会舍得献出这一部分努力的;而不好胜,也对登上山顶不感兴趣的人,一定会半途而废,退回山下。沙山如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人们这一方面的心思。
鸣沙山之妙,不只是在于有道的山坡,山颠也有。依理猜测,我们很难想象,那么松散的沙子能够聚集成尖细的山顶。鸣沙山不但有尖细的山顶,也有着刀刃般的山脊,山坡陡峭可以近乎壁立。普通的土石之山,很少有人胆敢在这样的山脊上行走,个别胆子特大的人行走在那里一定也是小心谨慎、心怀恐惧的;而沙山不是这样,胆子一般大的人,在对沙山的特性有所了解之后,也敢于赤足站在尖细的山顶,敢于行走在刀刃般的山脊,尽管这沙山的一面是近乎壁立的山坡。
登上沙山顶峰的时候,俯视山麓,益发觉得山坡陡峭,不免想起“上山容易,下山难”的老话,担忧会一不小心滚落下山,闹到鼻青脸肿乃至筋断骨折。等到试了几步,发现上山时给了我们许多刁难的松软的沙坡,也可以给下山的我们足够的安全和出乎意料的舒适感:只要掌握好步履节奏,我们尽可以迈着太空曼舞的步伐,奔跑着下山。那情形,大约是可以媲美赤足大仙的。
鸣沙山,淘气如顽童,亲善如好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