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浮世感想 |
以日本人为镜
启 阵
唐太宗有一段名言,其中有一句是“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认为,能够为镜的人,可以是任何人,当然包括日本人。日本人是我们的邻居,历史上跟我们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代以来,他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又以资源匮乏的岛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经济成就。这样的人,实在是我们再好不过的镜子。
这里我既无意于追溯历史,也不想做全面的理论探讨,而只是根据自己在日本工作、生活过一年的所见所闻,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的地方。
我们中国向来自诩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一说到日本,大约都会认为那不过是一个蕞尔岛国、礼仪粗疏。假如我们不去显摆曾经“阔过”的过去,单就今天的状况而论,实在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事实并非如此。
只要走出家门,无论是繁华都市、通衢大道,还是穷乡僻壤、犄角旮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哪里不是一派白色污染、尘土飞扬的景象呢?哪里没有随手丢弃垃圾、随地吐痰的人呢?而在日本,情况恰恰相反,到处只见青山绿水、土归其宅。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气候条件不如日本,日本是岛国,位于海洋之中,降雨充沛、空气湿润,不像我们有广大的内陆,有沙漠,有戈壁,有强劲的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难免有尘土,有沙尘暴。但是,随地丢弃的快餐饭盒、塑料袋、破布头、碎纸屑以及地上的斑斑痰迹、名胜古迹无处不有的刻画涂鸦,都是跟降雨量、跟天气毫无关系的。实际上,我们的这种天气条件,更容易传播疾病,因而更不应该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我在日本旅行,无论是东京的大街小巷,还是以经济相对落后、位于东北地区的岩手县的乡村,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一次也没有看到树上挂着废弃塑料袋的“景致”。即使是在我们的首善之区北京,只要走出家门,哪天不能看见数以百计的人公然乱扔垃圾、当众吐痰呢?看着那些当众吐痰、反复吐痰的同胞,我有时不免恨恨地想:有种你就当众大小便,那样我还佩服你。在我看来,随地吐痰的习惯,比当众大小便还要恶劣——一样的污染,不一样的勇气:如果说当众大小便是明火执仗,那么随地吐痰就是小偷小摸。据说,日本人也有相当不讲卫生的。但是这些人只要走出家门,他们都并不蓬头垢面、散发臭气。日本人的爱洗澡,是有名的。日本人家的阳台上可能垃圾堆成山,但是,他们一定不会把垃圾丢弃到家门之外,更不会站在楼上表演天女散花。这跟国人正好相反,国人是懂得“洁身自好”的,自家是要洒扫庭除,保持清洁的,而外面的世界则可以随便排污、投毒。
以我在东京街巷业余溜达一年的所见,日本人是相当安静的。他们不在路边家门口扎堆,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说家长里短、对路人评头论足。骑自行车的,当有人挡了他们的道,也很少摁车铃催促,决不高声喊喝,通常是耐心地慢行,等到路面宽阔处再超越。开车的,没有人会为了赶时间,在那里争先恐后,把车开得游龙一般。堵车的时候,看见的也是秩序井然、排列端正,决不是杂乱无章、横七竖八的局面。他们的道路,遇到高峰期也是车辆拥挤的,但是,极少有堵死不动的时候。我在东京时的办公室,面对五号高速公路,眺望窗外,高峰期我可以看到车流如虫蠕动的情景,却从来不曾看到完全停滞不动的片刻。
日本的公共交通常常是相当拥挤的,东京地铁的拥挤据说堪称世界之最。但是极少出现因为拥挤发生口角、相殴的,大家都是默默地承受那一份可以挤成照片的待遇,脸上现出一副逆来顺受的神情。日本人不作兴在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让座,这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礼貌,不懂得尊老爱幼,而是因为他们更加讲究自立自强。我有一位日本同事,年近七十,每次一同出行,他都从容上车,不去占座位,他说:“我已经习惯站着了。”据说有一位八十多岁的教授,一次在地铁上有人给他让座,没想到,他完全不领情,说道:“我已经老得站不住了吗?”日本当然也有抢占座位的现象,但是,论抢占的激烈程度,那是无法与我们国家同日而语的。
在北京有一种说法,没有丢过五辆以上自行车的,都不能算是北京人。我居京近二十年,丢过的自行车超过了十辆,其中丢得最多的是去年秋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连丢四辆,都是新车。从那以后我再没有丢过自行车,那不是北京治安变好,公安打击偷盗见了成效,而是因为我打那以后再也没有买过自行车了。实在丢不起,我只好利用公共交通了。在北京,人们为了防盗,自行车锁钥已经发展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有的人一车配数锁,有的人一锁重数斤,有的人使用了高科技技术——电子锁、原子锁都用上了。在东京,我所见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东京的自行车,往往都是随便一把传统小锁,有的人甚至连小锁都不锁,就是路边一放,雨伞之类的东西也随便夹在车上,并不拿走,他们一点也不担心会有人将他们的自行车据为己有,或者转手卖给他人。日本城市居民区的情况,也跟我们中国大异其趣,他们的小区没有围墙,他们的门窗不安装铁栅。好不容易看到一处楼房装了铁栅,细看之下,一二层都没有装,只有三层以上装了;非常纳闷,一打听,原来不是为了防盗,而是为了防止他人自杀。我们国家传说中的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往古盛世景况,在今天日本就随处可见。
日本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拙于言辞的,完全不似我们的能说会道、滔滔不绝。这是一般情况,而有时候的情况却相反。比如,吃东西之前,日本人通常要说一声“yitadakimasu”,表示对于食物的敬重和感恩;从外面回家,进门之时,总要说一句“tadayima”,告诉家人自己回来了。能说会道的我们呢?这些时候都无话可说,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其间,难道不是反映了我们不懂得珍惜食物、缺少感恩心理、不会尊重关心家人等问题吗?我们饭桌上的狼籍、浪费现象,在日本是见不到的;我们悄没声地回家,也可能会吓家里人一跳。所有这些礼仪,在我们的古书里往往都有记载,只是后来失传了。看到日本还保留着,我们大多数人通常只有阿Q式的“我们先前有过了”的优越感,而不是认真地去做些“礼失而求诸野”的工作,从我做起、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