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日常琐记 |
看青春版昆剧《牡丹亭》
昨晚去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看了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上本。
虽然此前也在北京大学看过一次昆曲演唱会,但是,对于昆曲的魅力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一次之所以忙里偷闲去看了,跟一位会唱昆曲的北大朋友的热情推介、惠然帮助购票大有关系。说实话,开场之前,对于能否坚持看完,我还是有些疑虑的。
戏一开场,我就知道,要想以忙为借口中途离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被深深吸引住了。
服装设计者和舞美灯光设计者都大有来历,但是,我还是觉得有些不足,过于朴素简单。可以肯定,吸引我的不是这些。吸引我的也不是剧情、剧本语言,这些念大学的时候文学史课上早就学过,虽然多年没有温习,有些淡忘了,但是悬念是谈不上的。吸引我的,也不是女演员的漂亮。座位比较靠后,基本看不清台上演员的面目;中场休息时买了节目单,看到扮演杜丽娘和春香的女演员的生活照,也没有觉得多么漂亮。
真正吸引我的是演员们的表演,身段和唱腔。上本主要是春香和杜丽娘的戏,春香的活泼、调皮,杜丽娘的端庄、多情,都被演得栩栩如生。旦角唱腔,气声、声带声的交替使用,入声字后边可拉长的衬字,一些句子煞尾音节的拖甩腔,我觉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吴侬软语”的韵味,也印证了“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传统说法。所谓青春版,据说是指主要演员都特别年轻。看介绍,扮演杜丽娘的演员沈丰英是九四年才开始学艺的,扮演春香的沈国芳学艺时间没见介绍,想必也不会太早。学艺时间不长,舞台经验应该说都不太丰富。但是,在我这个外行人听来,肉声之美被她们演绎得相当不错了:斯文中不乏真性情,流丽时伴随着脆嫩。
总之,不等看完上本,我就想着要看中本、下本了。
尽管昆剧《牡丹亭》已经经过了压缩,汤显祖五十五折的原本被删减为二十九折,也需要分为上、中、下本,分三个晚上演完。今天晚上我因为有七点到九点的全校公共选修课“诗歌与人生”要讲,无法脱身,只好空了中本。明天晚上的下本,我已经请北大的那位朋友帮我想办法解决了票的问题。明天下午有两节给留学生开的选修课“中国诗歌选讲”,要上到六点,《牡丹亭》是七点开锣。因此,明天下午,一下课,我将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就朝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飞奔而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