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性情文字 |
葬花心情
一位治元明清文学史的年轻女同事,昨天请包括我在内的三四个同事到新疆驻京办事处吃饭。席间说起不久前她养的一只小狗死了,泪光闪闪的,一副黯然神伤的样子。单身的她,称呼那小狗不是“我的狗”,而是“我儿子”;告诉我们,她“儿子”死去的样子太可怜,让她对狗乃至对一切动物都顿起慈悲之心,动物的生是那么的可爱,动物的死是那般的可怜,觉得食其肉实在是太残忍。因此决定,今后不再做食肉动物,那将是她此生最后一次吃肉。
一直以来,这位女同事给大家的印象决不是林黛玉式的体弱多病、愁肠百结,相反,颇有燕赵慷慨之风,说话办事都相当爽利。不久前,因为看了拙作《诗意人间》,在单位遇见我,几次说起我在书中根据李清照归纳的女词人的三大条件:身体羸弱、失眠多梦、泪腺发达。她说,她自己一条也不符合。每次说都伴随着爽朗的笑声。
肯定会有一些人觉得她在小狗之死上的表现未免太多情,她因为一条只养了几个月的小狗的死去,决定此后漫长的人生不再吃肉,甘冒体质、脑力、诗情都可能因此衰减的危险,放弃孔子、苏东坡等圣贤都拥有的嗜好,对她究竟能否实践诺言,表示怀疑。我也属于怀疑主义一分子,但是,我绝对相信她说出这个话时的真诚。
因为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我家前后曾经养过三条狗。养第一条狗是我念小学之初,我从老远的一个山村抱回一只小狗仔。当时我家跟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家庭一样,人要填饱一日三餐都相当困难,那时养狗虽然不像如今人们这般高消费,狗要跟人吃得一样好甚至比人吃得更好,但至少也需要不时从自己本来就已经十分瘠薄的饭碗里拨出一部分给它。我的家人,父母兄弟都很欢迎小狗的到来。小狗就在我们家人的争相减食饲养下,一天天长大,长成一只漂亮的大花狗。大概毕竟是我抱养的,花狗跟我最亲,只要我一招呼,上山下滩,它都相伴左右。可是,后来有一天它被人发现坐在自家的屋檐上!按照我家乡的说法,狗上屋顶兆示将有火灾,要想消灾,必须将那狗杀死吃掉。三十年前大人们杀狗的那一天,我又想最后看一眼我的花狗、又不敢看不忍看、哭了一整天、难过了半个月,这一幕幕,至今我记忆犹新。我家后来养的两只狗,跟我的缘分都不很深。有一只是我在念高中的时候,似乎是我父亲在路上捡来的,刚到我家时,是病得奄奄一息的小狗,显然是被人抛弃的。在我家人的照顾下,一两个月后就毛色发亮,开始健康成长了。可是,它长成大狗不久,突然失踪了。估计可能被人杀死吃肉了。那时候我是隔三差五回家,没有感到十分难过,再说我已经难过过一次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那一回最难过的是我父母。几年前,我大弟又在哪里抱了一只狗仔,也是养大后的一天,忽然不见所踪。这条狗,我只暑假回家相处过几天。虽只几天,却也颇有趣味。每回我从外边穿戴整齐回家,它必大吠一番,作不欢迎状;只要我拖鞋光脚进家门,它就摇头摆尾,作亲近科。有一回甚至迎上来,冲着我的大脚趾,盆嘴大张,接着,猛然合拢。吓得站在旁边的母亲大惊失色。可是这狗却在它的尖牙利齿刚刚接触到我的脚趾皮肤时,骤然放柔动作,轻轻地、象征性地咬了一下我的脚趾,然后得意洋洋地走开。这狗让我知道,畜牲也并不总以衣帽取人,也希望得到人的信任。这狗失踪,最难过的应该是我大弟吧。
狗忠贞通人性,相处日久,必然生出感情。其实,就是历来被人们目为世界上无情物之代表的草木,人跟它们相处久了也产生感情的。我在阳台上养花草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家中不少盆花草跟随我都有十年左右时间了。其中养了五六年的一盆仙人掌,最近屡次扎伤我,细小的针刺钻入我手掌的皮肤,虽无大碍,但往往会影响到我手中正忙着的工作。为此感到心疼的人,开始时劝我扔了它;看我不为所动,于是改为“咱们把它种到小区院子里吧”。在我们都认为天气已经转暖,不会再有寒流的时候,把那盆其貌不扬的仙人掌连盆安放到一株桃树底下。我们还互相提醒着,别忘了以后不时拿矿泉水瓶下来给它浇水。孰料,一场夜袭的寒流,使得我们的仙人掌于四天前死去,昨天,又被什么人清理走了。我们俩为此难过了许久。她说,如果她不提出那个建议,那仙人掌就还在我们家阳台上好好活着,语气中颇有自责的意思。
这些与动物、花草相处又失去的经历,让我猜想:林黛玉之所以要葬花,恐怕不只是因为她寄人篱下、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还跟她心性单纯、曾经用心关注过花瓣、跟花瓣们相处过有关系。绝大多数人之所以能目睹落花飘零而无动于衷,很可能只是因为大家没有真正关注过花草,没有真正跟花草们相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