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周刊》每期亮点 |
我们从来没有如此迫切地渴望成功。
“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岁以前退休”、“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这个时代的上进人群在为各种模糊不清的价值标准拼命奋斗,而以成功学身份出现的各种培训班和提升课程也在努力地培植它们的信徒,推销着它们的理论体系。
从各种成功学培训班到各种成功学书籍,从各种粗制滥造又似是而非的成功学理论到各种情绪高亢却模棱两可的实战技巧,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久经沙场的老板,他们都在一个“成功学”的梦境当中。这从逻辑上就完全是讲不通的,世上绝没有可以让所有阶层、所有身份、所有职业的人都能成功的秘笈。
成功学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它们使用漂亮的比喻和生活小故事来包装人类世界已知的公理,再以“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和亲历的方式讲出来。简单地说,这就是便利店哲学,廉价而方便。
成功学还使用了陌生人沟通、自我激励、团队意识强化、意志力锻炼等手法,锻炼参与者的沟通、表达能力。从这一点上讲,这是成功学给人最有帮助的地方,也是最具有迷惑性的地方。越内向的人越容易被夸张外化的成功学表达方式所颠覆掉,他们会震惊、叹服继而从中收获从未有过的精神快感。但这并不是成功学,只肤浅甚至庸俗的心理锻炼。
成功学当然帮助一些人成功,但更多的人只成就了成功学讲师的成功。我们批判的其实根本不是成功学,而是成功学背后的时代和个人心态。这种心态与其说是一种技术崇拜,不如说是一种宗教狂热。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迫切渴望成功?成功何以变得如此简单粗暴?为什么我们要成功?可不可以不成功?
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我们只知道,我们一定要成功,要钱、要车、要房、要地位、要荣誉、要尊敬、要羡慕嫉妒恨。而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要快,立刻得到。
整个社会都在追求成功,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成功。开发潜能、拓展人脉、身心平衡,执行力、细节、沟通、行销,感恩、励志、提升……我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和词汇来表达迫切成功的心情。这些充满感叹与肯定的句子,足够造成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群人正奋勇迈向成功的错觉。
这是一种谵语,这是一种梦魇。在这种狂热面前,只有一个成功出口,其他都是失败。人人渴望成功,中国正在成功。
(文/陈漠)
相关封面专题:
第257期,2007年8月15日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成功学”热潮在中国人的群体思维惯势和个人奋斗的时代背景下如鱼得水,把时代狂热与个人梦想完美结合在一起,利用混乱的价值标准乱中取胜,并升格为我们时代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
第279期,2008年7月15日
《穷忙族》
越忙越穷,越穷越忙。对穷忙族来说,职业是他们的负资产;对职场来说,穷忙族也是负资产。经济衰退、通胀坚如磐石,找工作的人和找人的工作很难相遇。勤劳致富和个人实现似乎都碰到了天花板。
第286期,2008年11月1日
《扮“上流社会”》
所有人都力争上游、出人头地,中国的上流社会正在悄然成形。他们是观众,也是演员,他们是半上流社会,也是扮上流社会。外人看似荒诞,人家自娱自乐。总有人沦入下流社会。承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挤压。
第302期,2009年7月1日
《悍马心理学》
中国四川民企欲买下美国悍马(Hummer),举世皆惊。腾中重工背后的中国“悍马心理学”,源自中国人渴望改变发展“时差”、拥有发达国家的软硬“配置”、晋身国际主流社会的焦虑。各种悍马在中国奔腾,我们更期待中国“卖马”的故事。
第327期,2010年7月15日
《急之国》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可以快,就决不能慢,焦躁不安又心安理得。
第329期,2010年8月15日
《橡皮人》
经济持续高涨的背景下,许多人激情不再。“橡皮人”,始于王朔1986年发表的小说,作为一种社会人格,24年后的今天,它卷土重来。橡皮人的病症在于没有梦想、丢失痛觉、不知趣味,他是你自己,也是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