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严禁转载或复制!
我的水文实习(三):马渡王水文站之行
文/黄贤波
和昨天一样,6月25日,早上7:30校东门登车,我们要前往西安市东郊灞桥区马渡王水文站参观学习。
兄弟们简单地洗漱三两下,背包带水地奔向校东门。看着东方火辣辣的太阳,我颇感不妙。西安少有的蓝天反而没有给我多少舒畅。今天应该是个热天,刚一上车我就感觉到了高温的灼烧,汗珠子掉下来了。
车一动起来,风就钻了进来,我感觉清爽了不少。经过秦岭山麓下的一个小村子,汽车沿着幽深的水泥路,到了一个院子跟前。马渡王水文站到了。院子占地大概一亩,修葺一新的二层水文楼上“陕西水文”二字很是醒目。

马渡王水文站
作为西安理工大学的实习基地,马渡王站水文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出门迎接我们的到来。我们深感荣幸,有种愉悦在我心底流动。宋孝玉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水文站的主要工作人员。经过简单地分工,实习马上展开。
曹站长介绍了马渡王水文站的概况。内容大概如下:马渡王水文站建于1952年6月站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马渡王村,东经105°05',北纬34°14’,该站是灞河下游控制站,陕西省重点水文站。现有职工6人。灞河书属于渭河南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麻家坡以北,秦岭北坡。灞河全长92.6公里。流域面积2577平方公里,比降为12.3%,断面以上控制河长73.9公里,流域面积1601平方公里,距河口30千米。该站的主要目的是收集灞河流域基本水文资料,分析研究降水、径流、产汇流关系和规律,为内插不同流域水文特征、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本依据。主要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泥沙、颗粒、水质监测、降水和蒸发。多年平均水量604.2米,多年平局流量8.31亿立方米。历史调查洪峰流量2160立方米每秒。发生于1953年8月。实测最大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发生于1974年9月,实测最小流量0.06立方米每秒,出现时间为1966年。
曹站长说:“马渡王水文站承担着向国家防总、省、市、区防办等6个单位的报讯任务。”
我们参观了水文站的资料室,浏览了马渡王水文站测区示意图、马渡王水文站历年最大流量与降水量柱图、马渡王水文站测洪方案等。

马渡王水文站测区示意图
同学们认真听取讲解
我们还到水文资料室参观,里面保存了50多年来的实测水文资料,非常珍贵。

整齐的档案资料
整洁的院子里绿草成荫。四季青在过道两旁旺盛地生长,三叶草铺满了地。烈日炎炎,大地灼烧。我们和郑工来到蒸发与降雨测量仪器旁边。郑工热情地为我们解疑排惑。她讲解了人工雨量计和传统雨量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强烈的阳光照射在她身上,汗水顺着面颊流淌。她还给我们介绍了E-601型蒸发仪和Ф20型蒸发仪的使用方法等。

现场观摩

自计雨量计

蒸发仪
下午两点,我们来到河道边学习测流。张工现场讲解,我们脱鞋下水进行测速。气温高达37°,火辣辣的日光晒得大家皮肤发红,满头大汗。张工一边给我们讲解,一边擦拭面上的汗水。他还亲自下水给我们示范。远处满山的绿草、水中的浮萍和水鸟都似乎在我们的视线之外,虽然距离那么的短。只有汗水的咸味在是最真实的。

灞河的水

光脚测流
下午四点,杨工为我们讲解泥沙含量的测量方法。她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语言间透露着责任的力量。我感觉受益不少。感谢杨工。

杨工为我们讲解
感谢马渡王水文站所有的人。
下午5点,看着这里的蓝天浑水,我们远离。远处的绿草和绿树在视线中嗖嗖的飘去,我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看一眼。
今天的实习很累。
我脖子晒红了火辣辣的痛,还不小心摔了一脚,一块小拳头大的石头咯得我胸口疼得说不出话来。

白鹿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