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严禁转载或复制!

我的水文实习(三):马渡王水文站之行

                                                            文/黄贤波

    和昨天一样,6月25日,早上7:30校东门登车,我们要前往西安市东郊灞桥区马渡王水文站参观学习。

    兄弟们简单地洗漱三两下,背包带水地奔向校东门。看着东方火辣辣的太阳,我颇感不妙。西安少有的蓝天反而没有给我多少舒畅。今天应该是个热天,刚一上车我就感觉到了高温的灼烧,汗珠子掉下来了。

    车一动起来,风就钻了进来,我感觉清爽了不少。经过秦岭山麓下的一个小村子,汽车沿着幽深的水泥路,到了一个院子跟前。马渡王水文站到了。院子占地大概一亩,修葺一新的二层水文楼上“陕西水文”二字很是醒目。

 

    马渡王水文站

   

    作为西安理工大学的实习基地,马渡王站水文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出门迎接我们的到来。我们深感荣幸,有种愉悦在我心底流动。宋孝玉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水文站的主要工作人员。经过简单地分工,实习马上展开。

     曹站长介绍了马渡王水文站的概况。内容大概如下:马渡王水文站建于1952年6月站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马渡王村,东经105°05',北纬34°14’,该站是灞河下游控制站,陕西省重点水文站。现有职工6人。灞河书属于渭河南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麻家坡以北,秦岭北坡。灞河全长92.6公里。流域面积2577平方公里,比降为12.3%,断面以上控制河长73.9公里,流域面积1601平方公里,距河口30千米。该站的主要目的是收集灞河流域基本水文资料,分析研究降水、径流、产汇流关系和规律,为内插不同流域水文特征、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本依据。主要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泥沙、颗粒、水质监测、降水和蒸发。多年平均水量604.2米,多年平局流量8.31亿立方米。历史调查洪峰流量2160立方米每秒。发生于1953年8月。实测最大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发生于1974年9月,实测最小流量0.06立方米每秒,出现时间为1966年。

    曹站长说:“马渡王水文站承担着向国家防总、省、市、区防办等6个单位的报讯任务。”

    我们参观了水文站的资料室,浏览了马渡王水文站测区示意图、马渡王水文站历年最大流量与降水量柱图、马渡王水文站测洪方案等。

马渡王水文站测区示意图

 

 

同学们认真听取讲解

    

   我们还到水文资料室参观,里面保存了50多年来的实测水文资料,非常珍贵。

 

整齐的档案资料 

    

    整洁的院子里绿草成荫。四季青在过道两旁旺盛地生长,三叶草铺满了地。烈日炎炎,大地灼烧。我们和郑工来到蒸发与降雨测量仪器旁边。郑工热情地为我们解疑排惑。她讲解了人工雨量计和传统雨量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强烈的阳光照射在她身上,汗水顺着面颊流淌。她还给我们介绍了E-601型蒸发仪和Ф20型蒸发仪的使用方法等。

           

                                        现场观摩

 

                                         自计雨量计

 

                                          蒸发仪

     

    下午两点,我们来到河道边学习测流。张工现场讲解,我们脱鞋下水进行测速。气温高达37°,火辣辣的日光晒得大家皮肤发红,满头大汗。张工一边给我们讲解,一边擦拭面上的汗水。他还亲自下水给我们示范。远处满山的绿草、水中的浮萍和水鸟都似乎在我们的视线之外,虽然距离那么的短。只有汗水的咸味在是最真实的。

                                        灞河的水

 

                                        光脚测流

    

    下午四点,杨工为我们讲解泥沙含量的测量方法。她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语言间透露着责任的力量。我感觉受益不少。感谢杨工。

                                    杨工为我们讲解

    感谢马渡王水文站所有的人。

    下午5点,看着这里的蓝天浑水,我们远离。远处的绿草和绿树在视线中嗖嗖的飘去,我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看一眼。

    今天的实习很累。

    我脖子晒红了火辣辣的痛,还不小心摔了一脚,一块小拳头大的石头咯得我胸口疼得说不出话来。

白鹿垣

 

标签:

杂谈

 

我的一周水文实习日记(一):准备

   

   6月23日上午,我系159名同学来到教6楼202室上课。黄老师早已来到教室。她熟练打开多媒体电脑,把准备好的PPT课件复制到电脑桌面。

    铃声一响,我就听到了黄老师熟悉声音。这一学期选择的是她的《工程水文学》课,从来不逃课的我听了她8周的课。那抑扬顿挫的生音早已在心里烙印。

    一个上午,她不停地讲课。水文预报的相关知识她是相当熟练的。从水文预报内容:水位、降雨、流量、泥沙、蒸发等等讲到水温数据的处理方法。我感觉这些知识有点陌生,翻开书一看,是课本上的第三章。哦,当时课堂上没讲的内容原来是放在现在来学习啊。黄老师把课件翻来翻去,课件图文并茂的内容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中间还有红色字体的问题,说是留给我们思考的,须通过野外实习予以解决。我拿笔来抄写,可惜跟不上速度,没有抄完。

    我翻开自己的腰包,一看包里竟装着U盘呢,“下课把课件一拷得了!”没想到刚响,工052班的李想一下子跑到讲台,把课件拷了。我和几个同学过来。黄老师说:“你们到刚才那个同学那里去复制吧,都拷的话,一个课间也拷不完 。”我郁闷了,我们才几个人啊,三个人,两分钟就够了,课件才占几个内存啊,况且那个同学又不住校,找他麻烦。

    可是,我们可爱的黄老师不给复制了!

  第三节时候宋老师走上讲台,给我们分组和安排任务。以前选课的时候我没有按快速选课方式选推荐的宋老师,老早听说她上课过于严格。虽然我相信“严师出高徒”这个理论,但是大学以来的惰性心理使我终于决定放弃严师。

  宋老师的个子很高,声音也很好听,我想是我喜欢的。

  我们的任务大概是这个样子:今天下午看水文知识录像;明天去咸阳水文站;后天去马渡王水文站;大后天在学校做作业;大大后天去咸阳水文站,最后一天提交实习成果:五篇日记、一篇周记、一篇实习总结。

  下午我按时到教室内看录像。录像不大清晰,但是声音还算清楚。一是对学过的知识作了简单复习;二是欣赏了1987年某高校实习录像,看上去那个时代的学生都很成熟。不过那时我还在襁褓里头。三是我看到1975年河南大洪水的悲壮场面,不由得觉得治水是何等的重要,预报是多么重要。我感觉自己学习水利水电工程所肩负的责任重大,同时也有一种令人有点热血沸腾的东西似乎在呼唤我,那声音说,水利人啊,兴利除害,责无旁贷。

  听着听着,我突然想起了最新热播的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肥波那憨厚的样子,又突然想起了许三多。不由得责怪自己,太容易走神了,

  他们两个让我哭过:一是为许三多的执着,一是为肥波的勇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