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话:金陵秋梦之一·秦淮夜色浓

标签:
旅游图片南京夫子庙秦淮河杂谈 |
去过江苏多次,却没有到过南京。
很多朋友,都觉得诧异。
一个想念的地方,总归有见面的时候,我心里总是这样认为。
城市如此,朋友亦然。
临时被派到南京出差,短短的一个整天。
别人不太乐意,于我,却是期待的那份美好,骤然实现。
秋天的金陵城,应该别有一番美丽吧。
禄口机场打车,没想到那么长的距离。
进得城来,满城的梧桐伴着暮色,仿佛突然钻进一片化不开的浓荫里。
不是那种小家碧玉般的小巧秀颀,而是沧桑得一看都望得见历史的粗壮。
朋友约饭在古秦淮附近,放下行李,打车前往。
临时换了吃饭地点,我却得以又走了一段最美的夜色之路。
国家地理有一个妙喻,白天见一座城市的端庄,晚上窥她的性感。
天津的夜,是辉煌中带些庄重。
台北的夜,是现代里透着温情。
广州的夜,是时尚中不掩精致。
南京的夜呢?
地道的南京菜,吃得唇齿生香。
座上众人,多是旧相识,更添吃饭氛围。
饭罢,朋友说,第一次来南京,陪你去秦淮河走一走吧。
南京于我,是陌生的,却又是熟悉的。
似乎没有哪一座城市,在中国文学里占有那样重的地位。
能够比肩的,或许只有长安了吧,只是长安还是显得正襟危坐了些。
不如南京城来得那样庄重里不失妩媚,沧桑中深藏温情。
秋意渐浓,抵不过秦淮河的华美夜色。
游船码头,接踵摩肩,人声鼎沸。
流光溢彩的河水,很容易让人想到那一川风月,一河脂粉。
秦淮灯船的桨声灯影,声名远扬,成为初至金陵的我,心心念念的一部分。
排队的时候,朋友说,你看了就会失望,其实就是很普通的一条河。
心里早有预期,只是,失望还是不会的。
有些河靠外貌,有些河,依仗的,却是气质。
十里秦淮,千年横流。
世间河流无数,可是再也没有哪一条河流能与秦淮河的风姿绰约相抗衡。
码头的平台上,上演着才子佳人的故事。
十里秦淮,一半才子,一半佳人,一处贡院,一处烟花。
一水相隔,河之两岸,一边是南方地区会试的总考场江南贡院,另一畔则是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成了最为现实的表白。
舟行水上,河风徐来,自有一份暑热之后的难得清凉。
丝竹声里,渐渐驶入秦淮河的夜色中,现在的河两岸,已经不复往昔的繁华了。
更为准确的是说,此繁华已非彼繁华了。
中国第一历史名河,其实无需如此大张旗鼓地用彩灯显示在河流之上。
好的地方,总不会将历史束之高阁,而是让你它活在当下。
两旁的河岸,是南京人散步纳凉的好去处。
著名的景点旁,也有真人在将历史场景模拟再现。
良辰美景,风花雪月,秦淮河的浆声灯影中装了太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故事。
故事老了,风景却一如从前。
朋友们在舟中闲聊,窗外的风景不是重点,聊的都是金陵印象。
诗中的金陵,词中的金陵,散文里的金陵……
李白的金陵,刘禹锡的金陵,王安石的金陵……
绮丽的梦想,缠绵的爱情,短暂的欢乐,淡淡的忧愁,人生的失意,岁月的沧桑……
悠悠秦淮里,有着道不尽的繁华与伤感。
从千年前一路走来的秦淮河,在无声中变得诗情画意。
走进秦淮河的人,也不由自主的变得风雅起来。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孔尚任在《桃花扇》里如此描绘秦淮河。
戏剧里的秦淮河,唯美且朦胧,轻歌曼舞的“灯火秦淮”上演了多少悲欢离合的人间往事。
游览的路线不长,每一处自有每一处的风景。
中国的城市夜游,有相似也有不同。
海河夜游,看桥看河两岸的民生百态。
珠江夜游,看楼看河两岸的特色建筑。
走进秦淮河的夜色,看河两岸的小桥流水,恍入秦淮河的历史过往。
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
锦锈十里春风来,千门万户临河开。
河畔的游廊之上,凉亭之中,三三两两的人驻足。
或闲谈,或静坐。
喜欢这样的景色,活生生的一份烟火气。
这样的乘舟夜游,总比不上约三五好友,泛舟随意。
幸好同行都是好友,稍微可以躲避舟外的红尘喧嚣。
踏上归程,很快又到出发地点。
灯火之中,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还是少了一份古朴淡雅。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
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找到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对比眼前之景,细细体会。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太过脍炙人口,让一船人禁不住吟咏。
这是唐诗里的秦淮河,繁华且伤感。
起身,上岸。
回望一河灯火辉煌,依然那么耀眼。
游人依然陆陆续续地上船,向着他们心中的秦淮河。
到旁边的店里逛了一圈,兴趣索然。
旅游景区的小店,总是雷同化,而缺乏该有文化品位。
前面的夫子庙,竟然夜晚也在迎客。
买票,入门。
门口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城市宣传片。
一位大爷,估计也是外地人,比我看得还为认真。
看我认真地拍他,他回过头,笑了笑。
拍得好,不知道是说宣传片,还是说我。
一进门,抬眼即为孔子的高大塑像。
秦淮河两岸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渊源之地。
从东水头至西水关全长四公里多的沿河两岸,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
河畔的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立太学于河南岸。
夜已深,游人依然络绎不绝。
想想南京的历史和在中国的地位,东南第一学,名副其实。
本以为是一个很安静的所在,结果被包装得异常喧闹和绚烂。
灯光迷离,水汽升腾。
好好的一个肃穆之地,有些玄幻之感了。
有点点,失望。
碰上一个外地旅游团,正好蹭听。
大成殿后为“明德堂”,相传匾额为南宋文天祥楷书,后由曾国藩改为篆书。
堂后为“尊经阁”,阁原为教谕讲课讲堂,楼上藏有大量儒教典籍的刻板和诸多圣贤画像。
堂内认真观摩刻板的游人。
陈列的文物甚多,无奈时间太紧,我们几个只能匆匆而过。
也算,暴殄天物。
出了夫子庙,就去寻找乌衣巷。
结果来回穿梭,寻找未果。
天色已晚,加上突飘细雨。
眼前游人熙熙,遗憾未能走进那条幽静的小巷子。
细雨霏霏,倒有一份寻古的幽意。
街口的大牌坊,在灯光照耀下,更增一份湿漉漉的光亮。
转头回去,人生岂能处处圆满。
城市的烟雨里,等待打车。
滴滴师傅,电话了无数次,依然无法获知彼此位置。
雨势渐大,旁边商铺的老板说,这是今年秋天的第一场雨,终于退凉了。
差点忘了,南京是中国的火城之一。
路旁的红绿灯口,一位保安大姐骑车回家。
那边的电瓶车上,也是一位翘首等过的小伙子。
一街之隔,就是繁华的秦淮河、夫子庙。
此刻的秦淮河,烟雾徐徐,蜿蜒朦胧,远处岸边的人家,屋角隐约,幻影幻现。
水流脉脉,画舫来去,而这一切,不过是秦淮人家窗前,每天淡去的熟悉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