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堂课,沈从文的《边城》。
执教者,山东青岛九中的张艳老师。
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心中都有一个最美的“边城”。
想象中的美好,放到现实中演绎,总会有差强人意之感。
就此一点,决定了这是一堂不好上的课。
课文节选自小说的三、四、五、六节。
一个掐头去尾的节选,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讲,不够完整。
作为公开课的课堂教学,也不太适合。
再加上,现在的孩子要去感受那份上世纪初“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难度可想而知。
读进去很美的文字,品下去很美的意境,操作起来,都会很难。
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都会对他笔下原始、神奇而又富于生命活力的湘西充满神往。
都会把湘西的凤凰,当做心中的那座“边城”。
2013年的盛夏,在暑气灼人的时候来到这里,看到的全是摩肩接踵的红男绿女。
沱江,没有想象中的清澈;
午夜都还闪着的霓虹,让人闭上眼睛也无法进入文字中的宁静。
第二天早上鼓起勇气五点钟醒来,穿行在寂静的江边,终于找到了一点“边城”的样子。
沈从文的一生,“亮色”的日子不多。
除了未成年时在祖母身边和成年之后与张兆和相伴;
其他的,应该是苦涩居多吧。
这位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本身就极富传奇。
只是,很少人关注“传奇”的背后,往往是比“传奇”更难言的苦痛。
有时候在想,年轻时代“边城”里的清新美好,如何变成后半生博物馆里的终日静默……
看过很多关于他的趣闻轶事,比如他文采斐然,口才却拙,第一天上课,竟然张不开口;
比如他追求张兆和,屡追屡败,一天几封情书,封封都超重……
他在生活中常常举步维艰,可是进入文学写作却又如鱼得水。
他的文字,干净得胜过溪流。
《边城》一出,热捧不衰,在20世纪中国小说100强中排名第二。
看到课题,我就在寻思,这样的课如何上好?
在考虑上法之前,首先应该思考的是,这堂课如何定位?
是传统的阅读欣赏课,还是读后交流课,抑或方法指导课?
是面面俱到,还是凸显一点?
是在字里行间深入品味不管其他,还是由边城而湘西,由湘西而人性?
…………
因为是午后第一节,教师要求学生举起双手,闭上眼睛,冥想眼前是青山绿水……
教师诗意语言导入,引出课题。
课后专家评课,特地点到这个开头设计很好,既放松了学生心情,又引入美的想象。
于我而言,倒觉得美则美矣,却显得过平过浅,缺乏思维含量。
简单的语言引导,是无法让学生在这个炎热的午后进入那清新纯洁的“边城”之中的。
同样的,只“入”不“导”的开头,制约了课堂的纵深发展。
课堂进入第一板块:初读文本,梳理情节。
教师简介小说,要求学生完成表格。
时间
|
章节
|
地点
|
主要人物
|
事件
|
(两年前)的端午节
|
四
|
茶峒镇上
|
翠翠、爷爷、傩送
|
翠翠偶遇傩送
|
(
)的端午节
|
|
|
|
|
(
)的端午节前夕
|
|
|
|
|
自主阅读,完成表格。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明确。
教师导问: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倒叙。
品析这个“整体把握”板块,教者有想法,听者有遗憾。
教师超越了惯常的一句话概括之类的整体把握,转而采用了更简洁流畅的表格形式。
学生通过表格的填写,掌握了归纳故事情节的常规方法: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
但是有两个问题值得追问:
首先,这篇诗意十足的小说,是否适合这种“冰冷”的表格形式?
其次,是为了了解情节而概括,还是同时为后文的分析埋下伏笔?
教师对“叙述方式”的导问,更是值得斟酌。
既然表格已出,教师展示的就是两年前的,毫无疑问,答案呼之欲出,是否还有强调一问的必要?
同时,导问目的是得出这个结果,还是要使用这个结果?
得出结果之后就无下回分解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最是大忌。
课堂进入第二板块:细读品味,鉴赏形象。
教师导问:读了小说节选之后,留给你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翠翠,傩送,爷爷,大佬……
教师引导:最重要的是“翠翠”……
教师要求学生划出与翠翠有关的文字和细节,进行品味和交流。
学生自主勾画,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学生课堂展示,展示完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处“轻轻地”。
首先是学生朗读,教师要求一女学生用四川话朗读翠翠之语: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清脆脆的四川话,引来台下笑声无数。
然后教师请学生分析句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翠翠,最后教师引导: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美,人性美。
品析这个“细读”环节,依然感慨“细”太少,“粗”太多。
首先,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在于,通过“表格填写”感知的文意,深入程度可想而知。
在这样匆忙而粗糙的整体把握之下,如何进入“细读”?这样品味出来的“形象”怎会不失之于浅?
其次,教师用意是品析“翠翠”,那前面“印象最深刻”的导问“岂非”戏耍学生?
既然在小说里,人人皆是“人性美”的化身,既然让学生畅谈“印象最深刻”的角色,那何不彻底放手呢?
就学生所谈的人物,任选一个,进行品析,不是也可以达到预设的结果么?
第三,品析在得出结果的同时,是否更应该教给方法?
很多的文学作品教学,教师浅尝辄止于人物性格或品质的分析,而忘记了叶圣陶的“例子”之说。
如何分析“翠翠”?通过何种方式来感知人物形象?……
这些,比最后的结果更重要。
第四,“美”的得出,是否过于粗糙?
当教师说出“用一个字来概括”时,我一下就想别用那个最美丽也最恶俗的“美”字。
最后的结果却毫不留情地应证了我的预估。
美,毫无疑问。
但是,“美”在何处?是娇艳,是清新,是质朴,还是高贵?
为何会“美”?如何是“美”?
这些,都需要从字里行间一一落实,而非用一言以蔽之。
课堂进入第三板块:主旨探讨。
教师首先导问:作品创作于三十年代,沈从文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篇唯美的小说?
学生回答: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师引导,出示作者创作背景的资料,追问:有没有更深的印象?
教师出示资料二,沈从文的原话: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教师出示资料三,王佳斌的《告别沈从文》,1988年作者参加完沈从文告别仪式后写的文字。
学生回答,铃声响起,教师布置作业。
课堂结束。
品析这个板块,教师用意明显,通过三份资料的出示,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旨。
但是问题也是明显的,通过资料的简单切入,我们就可以得出那些结论么?
如果这样就可以,那还满读细品小说干什么?
虽然来自其他文字的结论简单直接,但是课堂的核心还是通过文字的浸润来达成目的。
课堂结束了,总觉得还是没有听到自己想听的“边城”。
是自己要求太高,还是《边城》之美是语文教学永远无解的“哥特巴赫猜想”?
教师有强烈的板块意识和层层推进的想法。
表格填写,完成文意的整体感知;
描写的品味,完成翠翠人物形象的品析;
资料的切入,完成小说主旨的探讨。
似乎是严密不可挑剔,严谨不容置疑。
但是,这样的设计,尤其是具体的操作,抵不过进一步的追问:
表格填写,真的能够深入地了解文意?那些不在表格内的环境描写,是否真的可以略过?
翠翠分析完毕,“人性美”就可以轻易得出?
单纯若斯的翠翠真的是《边城》里最能展现那份人性本色的角色么?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说里饱经世故的配角的表现力度更胜过如一张白纸的翠翠。
资料的切入,可以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是否显得简单粗暴,尤其是原话中一些结论的空降?
回过头来,看这堂课。
教师的从容,研读的深刻,点拨的费心,都是值得赞许的。
只是,这堂课的致命问题,就是面面俱到,却面面未到。
节选的《边城》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无法从大意到人物再到主旨。
只有阅读完整篇小说,我们才能细致深入地慢慢走进人物内心,体悟作者的用意所在。
很显然,确立一个合适的教学重点,对于这样的节选小说是非常必要的。
假如课堂主题确定为“不好好说话的翠翠——品味《边城》之翠翠语言”;
组织学生对翠翠那些“口是心非”的话进行品析,走进人物心里。
假如截取凌子风的《边城》相应的片段,来品析电影语言对文字的演绎和变换,来反过来分析小说文字……
假如课堂聚焦在“古渡船、大黄狗和虎耳草”,由这些貌似随意的小物件来窥探人物心理……
或者,就聚焦课后习题作者关于“人性”的原话,找个点回到文本进行探究……
为什么语文课堂总要不分来由地陷入由“大意”到“人物”,再到“主旨”的俗套呢?
也许,换个方式,课堂会有意思的多。
每次想到边城,就会想到它异常质朴而简洁的开头: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
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
质朴无声,简洁诱人。
有人说,文字里经常表现美好的人,内心往往是寂寞和孤独的,并且和他的经历有关。
这句话的准确性无法考证,读了《边城》,我若有所信。
一个穿草鞋从湘西走来的男人,一个站上讲台无法开口的男人……
一个被爱慕的女人拒绝的男人,一个被拒绝后闷头狂写情书的男人……
一个前半生作品无数后半生沉默无言的男人,一个婚前被女人拒绝婚后被女人深爱的男人……
他通过他的文字,想告诉我们什么?
金安平的《合肥四姊妹》,是本好书,里面很多关于沈从文的有趣情节是我喜欢看的。
我相信,那个时候的他虽然有些局促,但是内心是快乐的,虽然这份快乐比较稀少。
顽固爱着张兆和的沈从文在写了4年情书之后,托请二姐张允和征询张父的意见。
并向张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父应允,张允和给沈从文发了一封电报,只一个“允”字,既是她的名字,又表达了意思。
这封电报,被后人称作“半个字的电报”。
善解人意的二姐担心沈从文看不懂,又拍了一封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想都想得到,内向的沈从文看到这份电报之后的狂喜之态。
斯人已去,《边城》仍在。
孙女沈红写于22年前回忆祖父的文章《湿湿的想念》,读来分外动人。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
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湿湿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