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课:兰亭集序
第二堂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执教者,甘肃嘉峪关市酒钢三中的朱华老师。
又是大课,又是名篇。
如何驾驭,成了摆在上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不过这样的境况,于上课者是痛苦,倒是下面听课者的乐事。
文章表层理解,似乎不难。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位文人墨客,在山阴兰亭“修禊”。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
大家公推聚会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简言概之,文章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乐情,抒发了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暂放上课不表,来说说《兰亭序》的故事。
魏晋文人的故事,总是那么让人着迷。
1662年前的一个普通日子,成了彪炳中国文化史册的重要时刻。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王羲之、谢安等豪族俊彦及高僧支遁为首的会稽文人墨客四十余人,雅集于山阴兰亭
他们薰香沐浴,向上天祈福禳灾,即所谓“兰亭修禊”。
那天的情形让我们看到,古时文人爱玩,而且会玩,浪漫兼具高雅,热闹不失品位。
四十多位能诗善饮的名士集聚一堂,谈玄论道,放浪形骸,那是个什么光景!
“修禊事也”显然只是个横额上的由头,“曲水流觞”才是实际意义的才艺节目。
觞者,羽觞,很轻的漆器酒杯,装满了也可以在弯曲的水流中漂游。
游戏规则,那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所谓“一觞一咏”。
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
这次雅集,计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各成诗一首。
不过,并非个个才气冲天,还有十六人绞尽脑汁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
有趣的是,王羲之的小儿子即后来做了中书令的王献之也被罚了酒。
有清代诗人打油诗为证: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辰光过午,酒足矣,诗成集。
为诗集作序,责无旁贷就落到了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王羲之的头上。
“王会稽”当仁不让,乘着酒兴,提笔展纸,一挥而就。
其文状山水之秀美,叹光阴之易逝,发死生之感慨,祈天地之福祐。
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宋米芾赞曰:群贤吟咏无足称,叙引抽毫纵奇札。
《兰亭集序》以其无与伦比的书法造诣及雅致的美文价值,遂成千古绝唱。
米芾还在另一卷的跋语中将其评价为“天下法书第一”。
如同世上任何重量级事物的出现,均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
王羲之《兰亭序》的诞生,亦非偶然。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
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王谢望族等等,文章惊世,人物风流。
鲁迅曾在其著名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过相关论述。
因时势使然,当时的文人们写作大扺采取“师心”与“使气”的态度。
“产生了多量想说甚么就说甚么的文章”,其特色不离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
那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年代。
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
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美学大师宗白华在他的《美学散步》中说得更精到: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流行于当时的,除了本土的道教文化、儒家文化,还有西来的佛教文化;
当然,更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玄学文化。
生命、人性、自我、真情、气格、风度等等,弥漫在当时的空气当中。
这些以往被有意掩饰或者不敢涉及的概念,已成为至高无上的主流和本体。
人们热衷于探索生命,讲究风骨,张扬个性,表现自我。
书法,也成为人们标榜门风与保持文化优势的艺术。
那个时代留下的故事也许会令现代人喷饭,这些在文人笔记中屡屡被提及。
但作为行为人本身而言,他们会觉得再自然不过。
比如以裸身而行、天地为裤的刘伶;
比如在大司马恒温面前“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的王猛;
比如“东床快婿”典故主人公的王羲之……
其实王羲之写出《兰亭序》这样的传世佳作也属妙手偶得。
据说次日酒醒之后,自己也颇为惊讶。
于是打起精神,正襟危坐,连写数张,均未能达到昨日效果。
最终只好慨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序》一直作为王家的传家之宝,待传至第七世孙智永和尚时,已历二百余年。
智永百年乃终,将宝物传予弟子辨才,辨才不敢怠慢,于卧室屋梁上凿一洞秘藏之。
唐太宗李世民求宝心切,派监察史萧翼前往云门寺与辨才品茶对奕,探讨书艺。
辨才一时失去警觉,出示真迹,以致宝物终落皇家。
太宗得此至宝,日夜摩挲,命冯承素、诸遂良、虞世南等临摹分赏王公近臣。
《兰亭序》今存著名临摹本甚多。
其中以冯承素临之“神龙本”笔法、墨气、行款、神韵为最佳。
尽管如此,后人评价“摹本虽得位置,而乏气韵”。
这是实话,摹本再好,怎敌原作?
《兰亭序》真迹今在何处?
唐太宗去世葬昭陵,带着他的至爱长眠于地下。
说了这么多,无非想表达一个观点:
对于这样的名人名篇,大家耳熟能详,四十五分钟,你不来点“新”的,怎么能行?
新者,并非求怪求异,斜枝旁逸,正论歪解。
而是要求在大家审美疲劳的前提之下,能够在解读方法或者学生活动上有所突破。
再按老套路出牌,再好,无外乎“唯手熟尔”。
课堂导入。
教师导问:同学们学过这篇文章了吗?
学生回答:已经学过了。
教师再问:愿意再学吗?
学生1回答:温故而知新。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提到了读书方法。
学生2回答:可以深层地了解王羲之的思想与感悟。
学生3回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教师小结:既然同学们学过了这篇文章,那我们今天就重上这篇课文,请看学习目标。
上课老师来自西北,带有明显的西北特色:憨厚,实诚,低调而不张扬。
这在他的课堂开头几分钟里,表现无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开头决定了这堂课后面的走向。
本该是一个异常出彩的课堂,结果教师主动漏掉了。
既然学生已经学过,那有什么“重上”的必要呢?
这并非兰州拉面,吃了一碗,觉得好吃,再来一碗。
何况学生已经说了要“温故而知新”,要“更深层次地了解王羲之的思想与感悟”……
那就顺着竿子往上爬啊!那就借故求“新”,那就“更深层次”啊。
教师上课前,应该知道自己所要上的班级,已经知道他们学过这篇高一下的文章了。
那么在备课时,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就是第一个该思考的问题。
不要“重上”,应该“再上”。
重上,是一种重复,学生怎么会愿意再学呢?
再上,上出新内容,要么另辟蹊径,解出新意;要么深入内层,再挖内涵……
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再则,对于文言文而言,抛却了“言”的繁琐,直接进入“文”的畅快。
对于公开课的上课者,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遗憾的是,朱老师太老实!
教师出示课堂目标。
第一,诵读文本,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读出景趣、情趣、理趣。
第二,深入研读文本,探究文本在深层的感叹中蕴含的哲理美。
一看教师出示的目标,毫无疑问,是当做未学新课来处理的。
目标出示完毕,教师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直接引导学生找出概括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学生很快回答出:乐,痛,悲。
这个环节倒也干净利索,只是深究,问题颇多。
第一,目标的确定和实际的学情,不吻合。
第二,通过诵读,就可以感受文章的景趣、情趣、理趣,不现实。
第三,什么叫哲理美?难道“美”字是个筐,什么都可装?
下一个环节,配乐朗诵。
教师导问:如果要配乐朗诵,选择怎样的音乐呢?
学生1回答:选择《兰亭集序》。
教师楞了一下,估计不知道周杰伦的这首歌。
学生2回答:选择开头昂扬,后面低沉的。
教师肯定,追问:选择怎样的乐器?
学生回答众多,有笛子,有箫,有古筝……
教师提示:选古筝,选《高山流水》。
听到这里,咯噔了一下。
《高山流水》合适吗?尤其是前清新后激越的曲风也不符合本文啊。
幸好,多媒体出了问题,音乐没有放出来。
教师要求选择主持人主持下面的班级朗诵会。
学生主持人诗意语言开头,全班诵读,女生第一段,男生第二段,然后合作朗诵。
教师在学生朗诵完毕后点评。
品析这个环节,遗憾多多。
诵读,对于语文课来讲,既是学习内容,也是理解手段。
但是,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理解手段。
回归朴素的形式,回归文本的理解,回归作者的情感,是诵读必须要坚守的。
配乐,只是锦上添花,它可有可无,尤其对于课堂教学。
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讲,有几个人的音乐素养可以让他们为一篇古文选择音乐?
至于选择什么乐器,更是一件难事,古筝可,难道琵琶不可?洞箫可,笛声就不可?
选择主持人,本无可厚非,但一上台就诗意语言迭出,是预先准备,还是教师底稿?
男女分诵,更为不妥。
凭什么乐就是女生读好,痛就要男生来读,而最后必须是男女同“悲”?
所有的疑问归为一句话:到底本时段设计诵读的目的是什么?达到要求了么?
课堂进入文本赏析环节,首先赏析“乐”。
教师出示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此问一出,让人费解。
想起十三年前典爷在《不让阅读成为“孤独”》中的那句话,现在想来,依然振聋发聩:
寻寻觅觅的断章摘句有了,整体的感知哪里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起,语文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时尚:
老师不是让学生读书、感知,而是千方百计地孤立地让学生在文中寻美点、找美句。
似乎阅读只是在做一种寻章摘句的工作。
于是,语文课就成了一种游戏,一种疲于寻找“喜欢”的游戏。
美点、美词、美句都躲迷藏似的,不定藏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上语文课,就成了一种把它们一一拎出来的游戏。
学生面对文本,不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
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标准》),而是将书前翻后翻、上看下看、左顾右盼,你找了
一,我就找二,他再找三,如此等等。
果然,学生的寻找多种多样,反正都围绕“乐”来谈,不细究,句句都对。
学生1回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出景色美。
学生2回答: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写出氛围很美。
学生3回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写出心情愉悦,引出后文对人生的思考。
…………
教师归结:信可乐也。
屏幕打出教师概括的“三乐”。
品析这一环节,不能不说,热热闹闹的过程有了,实实在在的思考和感悟却少了。
这一环节的学习任务,是赏析因何而“乐”,“乐”在何处,同时引出如何由乐生痛。
章诒和说,美到极致,不是让人开心,而是让人悲伤。
教师选择的方式是让学生自主寻找美点,然后各谈其感受。
这种方式开放性是具备的,但一个核心要素不能忽视,那就是选择内容和“乐”的关系。
同时,重心在于你如何从选择的喜欢句子中读出“乐”。
这是一种怎样的“乐”?它的背后是否隐藏了什么?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板块:赏析“痛”。
教师出示要求:寻找句子,回答“为何而痛”。
学生1回答:美好的事物随时会消失。
学生2回答: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表明生命是有限的。
学生3回答:当其欣于所遇……不知老之将至。表现作者痴迷于喜爱的事物,不知时间流逝。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三痛”: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相较前一个板块,这个板块的内容更聚焦一些。
整个环节聚焦于“为何而痛”这个话题。
学生的回答质量明显要比前一环节高一些。
只是还有疑问,其一,为什么教师不在学生出现相应回答的同时,及时总结呢?
偏偏要等待所有学生回答结束之后,才出示自己工整的概括。
其二,除了“因何而痛”,还应该解读为什么会从乐到痛,这样才能为后面深入理解王羲之思想作下铺垫。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下一环节:赏析“兰亭之悲”。
教师出示要求:从原文中找句子来谈感受。
此要求一出,又让人思考:谈什么感受?前面的痛是真痛,这里的悲是真悲吗?
学生寻找句子,谈感受,大多围绕“生死”而来。
教师追问:在王羲之看来,面对生死,是一种什么态度?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三悲”:
兴感之由,若何一契;
一死生,齐彭殇;
世殊事异,其致一也。
紧接着,教师出示讨论题目:王羲之的思想是否消极悲观?怎样评价这种思想?
学生发表不同观点,有认为消极,应该过好每一天;有认为消极中也蕴含有积极。
教师出示关于“死”的名言,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并导问: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此问一出,吓我大跳。
无论学不学这篇文章,这个问题都可以提出;
其次,魏晋时代和当下,差异甚大,如何从王羲之的思想里获得良药?
再则,此问的指向何在?和文本和语文的关系有多大?
教师作业布置:
根据文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为“后之览者”,写下你的感悟。
全班再读课文。
课堂结束。
听完课,两个问题始终萦绕心怀: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到底讲了什么?
语文课学习《兰亭集序》到底要学习什么?
这两个问题,执教者在课堂上力图展现,但最后结果,差强人意。
从课堂呈现来看,有一点表面滑行,有一些隔靴搔痒。
在当时,有人把这篇《兰亭集序》比作石崇的《金谷诗序》,王羲之对此也很得意。
因为它和石崇序中的“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相通。
在文人雅集兴会上,王羲之何以发出这种悲凉的感慨?
其实,这份哀思伤感,是当时一种社会思潮,是历史积淀下来的生命感喟。
在魏晋人的作品中,最普遍、最深挚的便是对时光飘忽和对人生短暂的伤感。
《古诗十九首》有“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孔融写过“人生所有常,但患年岁暮”;
曹植《赠白马王彪》有“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
阮籍《咏怀》有“朝为美少年,夕成暮丑老”;
陶渊明在《形影神三首》中也有“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几乎那个时代每一位文士的作品,都透着这种彻入心骨的哀婉情调。
他们承继着东汉末期以来对生命个体短暂、无常的伤感。
研讨如何摆脱这种死生之痛已成为当时名士的孜孜以求和一种社会时尚。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这种思潮的产物。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联类古往今来,对“人生价值”和“人生归宿”进行思考。
他同时将这种思考上升到哲学高度,加以概括、抽象为人类普遍的理性认识。
因之序文极言“死生之痛”,否定庄子观点,感叹人生“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同时叹惜“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其目的并非表现心中如何悲伤。
诗人之所以感叹惜,是因为人永远无力对抗这伟大的造化。
既然无力对抗,那又该如何呢?
作者好像没有说,但是好像也说了一些。
“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兰亭诗》其二)
在另外一首诗里,作者说得更为明白和直接。
如果“有心”,那就会为利害得失纠缠怨苦,不得安宁。
面对暮春烟景,还是不要伤时叹逝,应该逍遥自得,呼朋啸侣,一起来欣赏这大好春光吧。
在这大好春光里,与山水相亲,在山水自然之乐中忘怀生死……
这就表现了名士们排释死生之痛新途径的高超。
坐在会场,为执教者深深遗憾。
如果将其上为一堂《再读<兰亭集序>》,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力呢?
可以不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他们更熟悉的周杰伦和方文山的《兰亭集序》入手。
尝试来一个比较阅读:其言,其意,其情……
通过对文章和歌曲语句的比较赏析,通过对文意的揣摩分析,通过对所含情感的体悟……
借助流行歌曲这个载体来强化对文本已学内容的理解。
还可以抓住这篇文章一直讨论的核心问题“消极,还是积极”,换一个更为简单的问题:
作者言,作者未言。
作者言了什么,作者未言什么?
为什么可以意会,作者却不言?
…………
又或者借助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
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来玩味玩味王羲之在文中表现的“情种”在何处?
还可以借助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
来看看到底这短短三百多字的文章如何做到“抑扬之趣”……
甚至还可以依照“这是一篇序”“这是一个人”“这是一个时代”的脉络;
来从浅到深来体悟一把从“宴饮雅事”到“文人至情”再到“时代之风”的品析。
…………
其实,这堂课,可以挖掘的空间很大很大。
关键问题是,语文老师,你想干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