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TH的鸡生蛋与蛋生鸡
通信世界网
光纤到户无疑是未来宽带接入的主流,既有在国内大力推广与试点的实践,也有与发达国家密切的合作,中国光通信业的老大哥烽火科技在看待光纤到户前景上,有着独到的视野与更为理性的态度。
FTTH的鸡生蛋与蛋生鸡
项立刚:一般而言,未来通信业有几大热点,一个是移动通信,另一个是宽带网络。我一直认为,一个企业家首先是个战略家,对外部环境应该有很清醒的认识,而且需要在重大的转折点作出正确的选择。像长跑一样,一起在跑直道的时候很难分出胜负,一个弯道下来就把别人给甩掉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可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我想听听您从企业领导的角度来谈谈对通信业的判断,您认为通信业最长盛不衰的领域是哪个方面?
吕卫平:我觉得应该从需求来考虑这个问题。从整个世界,特别是中国的角度来看,过去通信行业是解决“温饱问题”,即解决没有电话的问题,不管是有线还是无线,首先把电话打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整个固定电话加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过6个亿,普及率相当高了,可以说把中国真正有通信需求的人覆盖得差不多了。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用户的需要是怎么更方便以及带宽更宽。所以,我赞同您刚才的观点,不管是中国还是全世界,未来通信业有两大发展方向:一个是移动,一个是宽带。
需要的转变会导致整个经营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去是没电话,用户需要电话就不得不掏钱装,现在的电信业务是锦上添花(除非有杀手级应用),用户会考虑自己能花多少钱来锦上添花。不管是运营商还是制造商,对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总的考虑。
未来什么领域能长盛不衰?我想从需求角度不难找到答案,什么东西有需求,什么东西就会长盛不衰。移动,从大的方面来看肯定会长盛不衰,因为人永远需要更方便的东西;另外,除了解决“温饱”,即能打电话以外,用户希望节目更丰富,而节目更丰富怎么实现?必须带宽更宽。所以,移动和宽带肯定是会长盛不衰的。当然为了实现同样的目的,有不同的技术手段,这可以探讨。
项立刚:有种说法,移动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固定的资源是无限的,实在不行就铺一条光缆吧!这样,从技术层面上可不可以说,进一步发展宽带网络的空间会更大?烽火有很大一部分在做光通信,但光通信这两年情况不是很好,我想以后是不是会有很大的空间?日本等国光纤到户比较普及,我觉得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比如说吧,视频点播的效果要达到DVD级的话,至少需要有6到8兆的带宽。从这一点出发,3G想解决高速移动视频传输还是不行。4G、5G以后,能不能实现,也不是很清楚。那么,总体看来宽带网络的空间是不是会更大呢?
吕卫平:人的需求是有时间性的。从长远来说,光纤的带宽无疑是远远高于无线的带宽的,而且可以无限地增加,一根光纤用完了可以用第二根光纤。频谱资源就不能这样了,我这个房间,一个频段用到了就不能再用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无线的局限大一些。但目前情况下,还没有那么多人需求的情况下,可能无线能解决问题。无线的优势是不定向性,不像光纤,拉到我们家就是我们家用,隔壁就不能用。无线在还没有大规模需求的情况下,正好可以扬长避短。对运营商来说,正好我的频谱不够用,而我的应用也没有达到人人都要。在这种情况下,无线就有其生命力。但是,一旦人人都要上很好的应用,无线就解决不了。这就需要光纤,或者DSL,它可以做到百兆。
项立刚:烽火的的DSL产品可以做到百兆吗?
吕卫平:可以。我们的VDSL可以做到。
项立刚:有距离方面的限制吗?
吕卫平:有。在300米到500米的距离之内,可以达到百兆。这个产品在国内还没有大规模地普及,主要面向日本,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打破垄断的措施以后,运营商之间竞争特别激烈,使得带宽不停地往上升,因此已经有百兆VDSL的需求。
项立刚:从我们了解的情况,VDSL在中国几乎还没有,(吕卫平:有些运营商已经在测试了。)光纤到户人们关心地更多一些。你们对日本市场比较熟悉,VDSL与光纤到户相比,在价格、安装的方便性、长期扩展等方面,二者谁更有优势和前途?
吕卫平:没有铜线资源的新区与有铜线资源的小区是不一样的。按目前最简单的双纤双向的成本,这种最简化的光纤到户的成本,将交换机都算上去,这个价格实际上与ADSL已经有可比性了。比如ADSL成本在两三百块钱以内,光纤可能是四五百。当然这里没有考虑拉光纤的钱与铺铜线的钱。从目前光纤成本大规模下滑的情况来看,已经不是以前的概念了。
VDSL与光纤到户两者间的比较,谁更有生命力,可能最终要看环境。
项立刚:如果是一个新的小区,从理论上讲光纤到户的效果是不是好一些?
吕卫平:应该说是有一定竞争力的。我们正在大力推广。
项立刚:光纤到户以后,扩展能力如何?
吕卫平:扩展能力当然好了,我们知道光纤的带宽是非常宽的。当然,光纤到户以后,也有一系列问题,我们正在研究。比如供电的问题,因为电话通过光纤接连的,那么家里停电以后,是用电池,还是其它形式供电?日本几个月前光纤到户的数量已经达到150万,这些问题它们也在考虑,也在解决,通过政府鼓励竞争的政策来推动。
项立刚:目前中国宽带用户数号称9000万,其实大多数都是ADSL,最高速度只有2兆,实现高速传输基本上不可能,您认为这些用户以后升级的方向是什么呢?
吕卫平:一旦到经济上能够承受的时候,光纤(到户)应该是最合适的。原因是,运营商要保证其承诺要兑现,不然用户会投诉,雅虎BB就是一个例子,早期推广ADSL时自称可以提供2兆,实际使用中只有上百K甚至几十K,客户就不干了,所以雅虎BB决定要上光纤到户。
项立刚:这说明光纤到户还是最稳定的解决固定传输的方式。
吕卫平:这是彻底解决方案。当然,要算经济账,各种成本,工程、安装、供电、安全性,这些全都要考虑。
项立刚:这么说起来,ADSL的空间也不是很大。
吕卫平:不能这样说。因为我们现在存在大量的资源,毕竟针对目前的内容而言,还没必要上2兆。我家里用的就是1兆。我每次从网上“荡”东西,100兆容量算不错了,大量“荡”的是几十K的东西,我感觉已经很快了。这里你得考虑服务器的速度,当你把接入的带宽加得很宽的时候,对服务器、对路由器节点的压力也很大,你必须同步升级。我们在网上看的付费点播的节目,我基本上只能“荡”下来看,通过流媒体来看就不行了,经常被告知“由于本站访问太多,DOWNLOAD以后再看”。这种情况下,要安装光纤到户,用户可能对实际使用时的速率发生质疑。所以这里面有个“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
宽带赢利模式存在认识误区
通信世界网
不要奢望还会出现前些年通信大发展那样的好日子了,50%的网络资源,可能只能得到5%的收入!这番议论有些力排众议的意思,令人耳目一新,却又不得不折服。
宽带赢利模式存在认识误区
项立刚:的确,要实现真正的宽带通信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除了解决接入的问题,还要解决系统方面的问题。另外,还要解决赢利模式的问题,要能真正地收到钱。其实不管是接入还是传输,技术上都没问题:服务器容量不够,可以增加,路由器速度不够,可以往上提。但是,做到的前提是什么?是运营商能收到钱。
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目前的固网宽带运营商还是没有太好的办法能收到钱。包括中国电信的互联星空,网通的天天在线、九洲在线等,从现在来看,很难说是非常成功的。你们跟国外公司接触比较多,比如雅虎BB等,它们赢利的情况如何?
吕卫平:应该说围绕应用这个问题,亚洲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解决得是比较好的,开发了很多多媒体的应用。但是我觉得现在不管是运营商还是制造商,看问题的思路应该发生一些变化。我刚才说过,过去我们是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利润很高,我们习惯了这一点,现在有什么能达到当初那种状态?很难了。很多城市居民,可能有好几部电话,但用的并不很多,要达到以前的ARPU值水平也不可能了。这还没有加上竞争的因素。首先运营商的思路要改变,要接受这种低赢利的现实,不要再奢望提供一个2兆就能赚多少多少万,可能现在你推出一个2兆只能赚几毛钱。有没有一个方式让我推出2兆还能赚几万?可能大家还是在这样想,觉得现在太不合算,宽带占用我50%的资源,只提供5%的收入,我是不是不搞了?我觉得,技术的发展,竞争的要求,逼得你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让这种业务大模式地发展?我觉得大家应该沿着这种思路去考虑问题。另外,目前发展业务与以前单纯地做电话业务不一样。电话业务你不需要管内容,一方打一方接就行了。宽带业务是要提供内容,就不会创造内容,用户就不会上网,不会荡东西。现在,出现很多SP,它们能形成宽带产业链,我觉得这方面还需要加强,运营商必须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办法推动内容的拓展,从而吸引人们更多地使用宽带网络。
刚才谈的两个方面可能大家都认识到了,但我觉得还没有从骨子里接受这种赢利模式。
项立刚:好时候可以说是永远不会再来了。
吕卫平:再也不会来了!会不会有杀手级的应用也很难说,我们老在盼望,却没有出现。为什么彩信一直没有短信那么火爆?麻烦!短信发信息很方便,但用彩信做内容就很麻烦。我觉得大家也不要再去埋头去找什么杀手级的应用。可能还是应该考虑怎么从内部降低成本,怎么提高网络运营效率,怎么通过细分人群去设计一些运用。
项立刚: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的运营商在构筑价值链时还远远没有达到它应该到的地步。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国外,运营商往往是整个业务的主导,比如NTTDoCoMo,有很多CP为它服务,但它们只是信息提供者,不是服务提供者,是NTTDoCoMo在为用户提供服务并为这个服务负责,CP虽然给你提供信息,但它只等于一个加工厂,本身是没有品牌的。中国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像移动梦网,它本身虽然是有品牌的,但中国有很多独立的门户网站,有很多SP,而且是强大的SP,这些门户还在想变成更大的门户,以至于移动梦网成为它服务的支撑,只是帮助收钱。可能从一开始,运营商就没把位置坐对,这带来很大的问题,移动运营商只是一个收款处,帮人家代收费,还经常收得不对,收得不对以后还要承担责任,它要起到管理作用也很难,SP会认为运营商凭什么这样管我?我们不就是平等地订了一个合同吗?
这个结构怎么改善?下一步运营商可能变成一个超市,用户去购物时,有相当多的东西是不知道牌子的,出了问题,超市会负责任,我用不着找厂商。以后,SP就会变成CP,也可能就没有品牌,但要为运营商提供足够的内容。
吕卫平:联通最近推的双模手机,与你说的类似,用户点击菜单点进去后,有精彩下载、英语字典、电视、股票等好多内容,都是在联通统一的平台之上,联通与CP之间再去结算。
项立刚:1997年以后大规模地推互联网以后,每个省、市都推信息港,可是做到今天,没有一家信息港是成功的。后来,一些商业网站出来以后,人们也在怀疑,这样的网站能起来吗?能跟运营商去比吗?但事实上,它们做的情况比运营商要好。我与很多人聊这个问题,都很有同感,运营商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巨大的网络资源,其控制能力是非常强的,但做网站反而不如SP。所以很多人觉得,这是不是存在一个机制、思路的问题。
这又引出来一个问题。吕总您也是技术出身的,在这个通信行业,大部分决策者是学技术出来的。技术出身有个很大的好处,行业发展这么多年,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可能没有发展。但是,到业务运营层面,搞技术的人多了,可能条条框比较多,理性思维多,形象思维少。对经济的运作,到不了那个感觉,比较痛苦。你现在在清华上MBA的课,是不是与此有关?
吕卫平:搞技术工程的人,从学生时代起受的训练偏重于理性思维,学文的人形象思维多,其实应用的东西很多就是玩,是玩家搞出来的。当然学理工的人并不一定不会玩。像我,其实是很喜欢玩的,网上出来的新东西我都会去试一把,当然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去体验一下。网上看电视是什么回事?QQ是怎么回事?我会去尝试尝试。当然我不会迷恋这些东西。我觉得学技术的人需要拓宽自己的视角,而一个企业的人员结构也需要多层次,多专业领域。具体到应用开发,应该去请一些学文的、学美术的,等等,他们会搞出很好的应用开发。
最近我与一位国外公司的客户也谈到这一点。他本人是学文的,公司训练他开发软件,而不是找学计算机的。我问他这是不是公司的特例,他说不是,这种情况很多。
项立刚:最后一个问题。请您谈一谈烽火的野心。
吕卫平:我们有一个口号:跨越性地增长。不跨越性发展,亦步亦趋地做,也可能做大,但是我们要做到比别人快,因为规模上不去,可能会被淘汰。提出这个口号便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的想法是,在涉足的领域都要做到前三名,否则意义不大。
项立刚:成功的可能呢?
吕卫平:还是有可能的,因为从各方面来看,我们的基础、品牌,还是不错的。虽然我们有很多问题,但还是很有希望的。我们有一句话叫:国际知名,国内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