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识不用成科 文化无需设局

(2012-05-25 09:37:22)
标签:

香港

文化局

通识

文化界

单靠

有文化界朋友对我昨天的文章有不同意见。他们觉得我不应只看到设立文化局的坏处,而看不到设立文化局的好处。他们觉得,长期以来香港都没有一套稳定的长远文化政策,不利于缔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新设的文化局应可以在这方面扮演一定的角色。

 

他们又觉得,当政府的文化工作由署级官员提升至由局级官员来负责之后,文化局调动资源与协调其他部门工作的能力,一定会比以前提升,对文化界的支持亦可以比前更多。

 

我承认我在这件事上的确有点悲观。我担心的是:有机会转坏的事情迟早会转坏。既然不设文化局不等于社会会没有文化,但有了文化局却有可能出现文化被文化局管死的局面;那为了安全计,文化局还是不设为妙。

 

文化从来都是属于人民的,而不属于官府的。软的文化与硬的官府很难匹配。文化靠潜移默化去繁衍,不能靠规章制度去推动。

 

情况与通识教育相似。设立一门通识科,由学校有系统地去教,不一定就可以令学生对知识融汇贯通。通识反可能因而变成一门孤立的学科,没法使之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在香港,连通识科也要考试,那学生就很容易把学习聚焦在应付考试上,令「通识」变成了「限识」。

 

现实是单靠通识科老师教通识是不够的,其他科的老师也得有通识概念,并把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知识才能融成一体,不会互相割裂。老师必须启发学生热爱生命,并对人类的共同命运有所关怀。当学生有这种情怀的时候,才能在一个轴承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通常的环境里都可以应用自如。

 

同样理由,要一个社会有文化,不能单靠成立一个文化部门去做;必须有全民参与,才能建立一个社会的文化底蕴。文化不但展现在音乐厅或者博物馆里,而且还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一个崇尚买名牌,坐私人飞机的社会,不但会缺乏资源搞文化,更缺乏参与文化活动所必需的闲情逸致。

 

早期的人类,物质生活匮乏,仍有闲情在山洞里画壁画;难道他们会不明白,画出来的牛是吃不得的?可惜现代人反而不明白这个道理,什么都要讲经济效益。据闻,将来的文化局也需要负责推广文化产业,那不如交给工商局去搞算了。

 

其实要搞文化,不能单靠一个文化局;即使教育局、民政局、环境局……以至工商局都应参与。但如果各政府部门只重本位,办事官僚,那就设甚么局都没有用。官僚机构最擅长的,不外是建立更细密的评估机制与监控机制,效果与通识教育要考试差不多。届时,文化工作者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搞行政工作,以满足文化局在管理方面的需要。这可真是文化人想看到的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