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香港苹果日报报纸读者批评杂谈 |
香港的传统报纸自2000年以来一直都未有加价,据说最近已有默契,打算在本月份齐齐加价一元,至每份七元。
香港虽未有竞争法,但行业性的价格协议已被社会视作不道德行为,传媒对此批评甚烈。想不到作为传媒的报业,在处理自己行业的订价问题时,至今仍采取先有协议,才齐齐加价的方式。其身不正,又如何理直气壮去批评电讯业、超市与油站等行业?
有报业的负责人解释,说报业的环境特殊,如果不是齐齐加价,率先加价报纸的读者就很容易会流失给未加价的报纸。所以,除非先有协议,否则没有人敢率先行动。
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因为所有行业都有同样的同业竞争问题。如果报纸担心率先加价会失客,难道其他行业就没有这个风险?如果传统报纸做出这样的行为可以脸不红,心不跳,还好像很有理由一样,那岂不是行行都可以搞价格协议?这岂不是剥夺了消费者享受竞争带来好处的机会?
其实,单从产品在质素上可造成的差异程度去看,报纸之间的差异一定大过不同牌子汽油的差异。
如果不同的超市用同一样的价钱,卖同一牌子的商品也被报纸批评,那不同的报纸长期都卖同一个价钱岂不是更应受到批评?可是社会上敢于批评报纸的人甚少,因为他们手持的公器杀伤力非凡,人皆畏之。
传统报纸的销量差异很大,由每日发行几十万份到几万份都有。这其实已反映读者对不同的报纸存在着强烈的偏好,销量大的报纸没有理由对自己产品的质素这么缺乏信心。
现在他们有条件加价也不加价,宁愿遵守价格协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会令办得差的报纸劣势更为明显。因为在价格一样的情况下,消费者就更倾向买办得好的报纸。
不过,亦有行内人士告诉我,销量多的报纸现时已没有视销量低的报纸为竞争对手。因为这些小报的读者有限,即使把他们全部争取过来,于大报的帮助也不大。
大报现时最感到威胁的是免费报纸,因为他们的读者正不断流失给免费报纸,而他们却束手无策。
《苹果日报》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才会出一份免费的「苹果小报」,去抢仍在赚钱的《苹果日报》的生意。这样,起码可以用《爽报》去兜住一些从《苹果日报》流失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