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置业 |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产力上升的动力,除了来自科技的发明外,主要来自分工精细与大规模生产。
分工精细才方便科技的应用,机器不懂得制造整件衣服,但分为纺纱、织布、裁床、缝盆、钉钮门……之后,机器就可以胜任了。
分工精细使每个工序简化,连培训工人的时间也可以缩短,方便生产部门的大规模扩张。另一方面,生产规模不够大的话,就不容易进行精细分工,亦不容易进行资源共享。因此,规模效应在发展初段都是正面的,即规模愈大,生产效率愈高。所以,大公司往往比细公司有更大的竞争能力。
中原就是因为发展至一定的规模,才有能力成立自己的I.T.部门,为自己的不同工序设计计算机程序。中原若是没有能力养起自己的计算机专才,就不可能有余力去为社会提供中原数据与中原地图。这些都是小规模的公司做不到的。
然而,公司规模不断膨胀下去的话,总会遇到樽颈。前线的讯息,中央迟迟未收到;中央的决策,亦需要层层传达,不断被扭曲之后才到达前线、以至规模大了就反应迟钝,且容易作错决定。
另一方面,公司愈大,公司的结构就愈复杂,内部形成各种官方与非官方的系统,互相重迭,利益交错,人事部有人事部的需要,广告部又有广告部的看法,结果不一定是互相配合,互相支持,而是互相斗争,互相妨碍。不少大公司都在内部的政治斗争上花费大量精力。因此,研究管理的人都知道,公司发展至一定的规模,生产力不升反降。以至招聘的人员愈多,人均生产值就愈低。这时公司的发展就出现了樽颈,若果硬要继续扩张发展,只会把公司推向亏损。
中原能够从一间只有两个人的公司,发展成今天一间将近一万八千人的公司,至今未遇到樽颈,是因为我们不搞中央集权。我们把权力下放,让地方各自成立独立的、有生命力的分公司。我们只共享品牌,以公司文化作互相感染,但不搞严密操控。
当初,我劝中国部放弃搞各城市分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时,中国部的同事并不人人理解,有人还在背地里讥笑我迷信「无为而治」,容许诸侯割据,不顾公司整体利益。
其实,我若真的把太多的中央目标与整体利益加诸各城市的分公司,他们怎有机会轻装上阵,这么容易就找到在新环境下的生存模式。
我的发展的模式是:先让变形虫独立生存,到有一群数目相当大又有生命力的变形虫时,才搞细胞分工,希望可以演变成水螅。但对此我不会强求。中原能发展成一群基因接近的变形虫已经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