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8年七月落成的凤翔东湖南广场苏东坡官服塑像












恰春光明媚让我们相聚凤翔东湖——在凤翔府唯一的苏东坡祠堂——在东坡柳树未匀半黄时节一起重温苏东坡的襟怀——吟诵苏东坡辉耀千古诗文,回味苏轼初登仕途为官凤翔三年多的点滴,品味一位青年才俊为人为文处事待人的往事。
今天我们大家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来到古雍州治所——曾经是凤凰翱翔的地方,拜读一位特大号书籍——苏东坡。
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犖,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
今天我们首先分享:
附诗原文:《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十三日》
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郿、盩厔四县,既毕事,因朝谒太平宫,而宿于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十九日迺归。作诗五百言以记凡所经历者,寄子由。
远人罹水旱,王命释俘囚。
分县传明诏,循山得胜游。
萧条初出郭,旷荡实消忧。
薄暮来孤镇,登临忆武侯。
峥嵘依绝壁,苍茫瞰奔流。
半夜人呼急,横空火气浮。
天遥殊不辨,风急已难收。
晓入陈仓县,犹馀卖酒楼。
烟煤已狼藉,吏卒尚呀咻。
鸡岭云霞古,龙宫殿宇幽。
南山连大散,归路走吾州。
欲往安能遂,将还为少留。
回趋西虢道,却渡小河洲。
闻道磻溪石,犹存渭水头。
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
东去过郿坞,孤城象汉刘。
谁言董公健,竟复伍孚仇。
白刃俄生肘,黄金漫似丘。
平生闻太白,一见驻行驺。
鼓角谁能试,风雷果致不。
岩崖已奇绝,冰雪更雕锼。
春旱忧无麦,山灵喜有湫。
蛟龙懒方睡,瓶罐小容偷。
二曲林泉胜,三川气象侔。
近山麰麦早,临水竹篁修。
先帝膺符命,行宫画冕旒。
侍臣簪武弁,女乐抱箜篌。
秘殿开金锁,神人控玉虬。
黑衣横巨剑,被发凛双眸。
邂逅逢佳士,相将弄彩舟。
投篙披绿荇,濯足乱清沟。
晚宿南溪上,森如水国秋。
绕湖栽翠密,终夜响飕飕。
冒晓穷幽邃,操戈畏炳彪。
尹生犹有宅,老氏旧停辀。
问道遗踪在,登仙往事悠。
驭风归汗漫,阅世似蜉蝣。
羽客知人意,瑶琴系马秋。
不辞山寺远,来作鹿鸣呦。
帝子传闻李,岩堂仿像缑。
轻风帏幔卷,落日髻鬟愁。
入谷警蒙密,登坡费挽搂。
乱峰搀似槊,一水淡如油。
中使何年到,金龙自古投。
千重横翠石,百丈见游鯈。
最爱泉鸣洞,初尝雪入喉。
满瓶虽可致,洗耳叹无由。
忽忆寻蟆培,方冬脱鹿裘。
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俦。
惟有泉旁饮,无人自献酬。
苏轼出凤翔府,西过千河第一天晚上:十三日宿武城镇,即俗所谓石鼻寨也,云孔明所筑。是夜二鼓,宝鸡火作,相去三十里,而见于武城。
我的看法,苏轼就住在今天潘龙原的西端,面向东的地方,这个需要考证。
关于苏轼对宝鸡鸡峰山的记叙是这样,鸡岭云霞古——县有鸡爪峰。对此我始终觉得遗憾,那么雄伟的山峰怎么会起这样一个鸡的名字,甚觉怏怏。
虽然我有所想法,也无法改变鸡峰山,鸡爪峰的称谓。
接下来苏轼要去郿县,走渭河南岸必然经过太白山,这里他记叙:夜宿清秋镇——今天眉县县城东十公里只有清秋村——离古代登太白山远门口很近:是日晚,自郿起至青秋镇宿。道过太白山。相传云军行鸣鼓角过山下,辄致雷雨。山上有湫,甚灵,以今岁旱,方议取之。
我在2010年曾经跟随驴友经远门口,进山两天到下板寺——一条古代先民攀登太白山的官道。苏轼告诉我们,军队的鼓角可以引起太白山雷雨。而且太白山上有比较大的深滩潭——湫,自然这湫里有山神。祈雨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把湫里神水带下山。
我一直在想,苏轼是否因为祈雨而登太白山,翻遍东坡全集也没有这样的记叙,很失望。
接下来苏轼记叙:十八日循终南山而西,县尉以甲卒见送,或云近官竹园,往往有虎。
千年以前渭河谷地农耕文明已经累代,竟然有老虎,可以想想那时的生态系统是怎样的。看看今天秦岭北麓渭河高楼林立,生态环境已经地覆天翻,农耕文明无可挽回的走向湮没。
所幸,苏轼作为一个意外的户外驴友留下了珍贵的笔记,让我们可以窥探千年以前的凤翔府。
因为水旱囚禁一事在他的努力下,总算有所改善,释放141位相关囚犯。其实,在苏轼那个时代古老大陆不会产生现代文明理念,不可能有普世价值观,但凭着一个人应该有的良知,公义苏轼不但在凤翔也在其它治所留下了政绩,赢得了赞誉。
我们下面来叙述苏轼和他的顶头上司陈公弼太守之间的故事。
苏轼号称苏贤良源于其策试高中,所谓贤良策。二十多岁锋芒毕露,在同为眉州人且是祖辈的陈太守眼里恰恰是未成熟年轻人矣。故执严父姿态对苏轼,而苏轼年少气盛,不够尊重陈太守,曾经被上表扣减薪水。终于有机会发泄不满的机会在凌虚台记里有所体现: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这一段议论,立论堂堂,议论也无大妨,此刻此景,纯属倒胃口而已。不料,苏轼年轻时这点小把戏在陈太守那碰了软钉子,一字不拉,苏轼的凌虚台记才得以保留在今天。
陈太守慥——是位很有个性的人:面目严冷,语言确切,好面折人。士大夫相与燕游,问公弼至,则语笑寡味,饮酒不乐,坐人稍稍引去。虽然如此
对于这段公案,数十年后,苏轼自己做了深刻认真的反省:慥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这里的实不但是说苏轼实实在在跟随太守学习为官之道,也标明后来的岁月里苏轼从内心对陈慥太守的折服,值得一说的是苏轼后来和陈太守的儿子成为一生的好友。
多年以后,苏轼作陈公弼传,以此表达对这位有着独特性格人物的尊敬:轼平生不为行状墓碑,而独为此文,后有君子,得以考览焉。——两千多字的陈公弼传足以说明苏轼为人坦荡的胸襟。
其实,苏轼一生纷纷扰扰,忽而以天纵之才,傲视官场,出入禁卫,为天子笔。忽而一贬再贬,曾为阶下囚。真个是曾为飞鸿踏雪泥,鸿飞那复计东西!历尽沧桑依然一蓑烟雨任平生。心追渊明,才敌太白。
当我们今天吟诵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江上之明月,山间之清风,十年生死两茫茫。还有那如山的论,策。酒说,茶说,书画,东坡肉,东坡粥——我们的内心实在会涌起无比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