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坐而论道(工作相关) |
昨天刚审读完一部书稿,写了个简单的审读报告,下面贴出来,充充文章数量,哈~~
《惹谁别惹80后》是一部调查、分析性书稿,约250千字,作者陈五莲,为《家庭教育时报》记者。书稿以80后一代为着眼点,从生育、母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成长、婚恋、工作、家庭责任等角度,分别揭示了80后一代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他们个人、家庭、社会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针对这些新现象、新问题,作者试图从科学、客观、理性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引起相关人士的关注。书稿行文流畅,材料翔实,有很好的社会价值和可看性。
针对本书稿,初审意见如下:
1.建议书名改为《中国新生代小报告》、《中国独生子女小报告》或其他。从书稿的写作内容来看,书稿的写作对象是80后这一特殊群体,关注的面比较广,从时间跨度看,涉及到他们从出生到成家立业的人生阶段,并非局限于处于青春期的80后;从关注的角度来看,书稿关注了生育、母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成长、婚恋、工作、家庭责任等多方面,尤其是生育、母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这些方面主要涉及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与“惹”80后没什么关系;从行文风格看,书稿严谨、严肃,从教育类报纸记者的角度揭示、探讨中国新生代这一群体的方方面面,有一定的论述色彩,相对严肃,与《惹谁别惹80后》的调侃色彩不相符;从读者定位来看,本书的核心读者应该是中国城镇具有中高文化水平的、关心中国下一代成长的家长们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者们,他们的阅读心理相对成熟,用一个相对正统的书名更适合他们的阅读品位,而《惹谁别惹80后》这一书名的核心读者的年龄段应该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与本书的读者定位不符。综上,建议根据本书的“调查”类性质,改成一个稍显正统的具有调查色彩的书名,而《中国新生代小报告》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尤其是“小报告”一词,既突出了本书的“调查类图书”的色彩,又别出心裁,一改通常使用的贬义词用法,让人眼睛一亮,能够很好地引导读者购买。
2.本书可走长销书的路子。由于本书关注的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探讨的是带有普遍社会关注度的问题和现象,而且作者本身从事的工作与书稿的写作对象相关,作者的读者认可度较好,相信本书的销售期会比较长。建议首印6000~8000册。
3.基于书稿的写作实际,书稿的主要写作着力点可分为两部分:揭示现象——探讨原因。其中,在“揭示现象”部分,作者列举的大量案例、数据、观点有很强的权威性和资料性,能够很好地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和求知心理,从而能够很好地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在“探讨原因”部分,由于作者本身是教育类报纸的记者,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对现象观察和分析得比较深入,能够很好地启发读者根据现象找对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满足读者的实用性阅读需求,所以也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同时,书稿在部分章节有“解决问题”的段落(如第40页“女性应该得到真正的解放”)和介绍性的段落(如第26页介绍居里夫人的部分),使书稿中心稍显不够紧凑,建议围绕“揭示现象——探讨原因”的写作重点,酌情删减部分段落。
4.纵观全书稿,虽然作者关注的是80后一代或者说是中国的新生代,这一群体本应包括农民(比如“超生游击队”)的子女和城镇居民的独生子女,但本书绝大部分关注的是城镇居民的独生子女,写农民子女的篇章(如第2页、第14页、第16页)只有书稿开头的几节。而且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显然是在关注和讨论独生子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农民子女的部分显得有些不够协调。另外,从本书的读者定位来看,城镇家长是核心读者,他们最关注的是自己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以及他们的生存状况,如果能围绕独生子女这一写作中心,把相关内容作一简单调整,相信本书的内容特色会更突出。
5.由于本书讨论了不少教育问题,作者对有些问题评论的言词比较激烈(如第92页等),不知是否得体、适度,请复审解决。
6.书稿还存在少量的文字问题,经编辑和校对后能够解决。另外,书中的引文体例不够规范,通读时已改正。
综上,建议与作者做一简单协商,适当调整一下书稿的相关部分,即可出版。
针对本书稿,初审意见如下:
1.
2.
3.
4.
5.
6.
综上,建议与作者做一简单协商,适当调整一下书稿的相关部分,即可出版。
前一篇:贴几个有用的出版行业网址
后一篇:唉,出版职业资格考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