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woman.com/rp/fs/web_edit_pic/20110902102511.jpg用情感记录“绮丽的文化森林”--《中国妇女报》2011.9.2小助转发之二" TITLE="沙碧红 用情感记录“绮丽的文化森林”--《中国妇女报》2011.9.2小助转发之二" />
图为沙碧红与胡庆余堂掌门人冯根生。
http://www.china-woman.com/rp/fs/web_edit_pic/20110902102520.jpg用情感记录“绮丽的文化森林”--《中国妇女报》2011.9.2小助转发之二" TITLE="沙碧红 用情感记录“绮丽的文化森林”--《中国妇女报》2011.9.2小助转发之二" />
“我知道,一部纪录片、一部电视剧、一本书,不能改变什么,但我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人生写照,在那些经历了人生坎坷的少女心中点亮一盏希望的灯。”
作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家网上对沙碧红的介绍是这样的:祖籍江苏。1986年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赴德国学习电影导演。1994年进中央电视台,任《讲述》等栏目记者、导演、主持人。创作领域涉及小说、诗歌、舞台剧、电视及电影剧本、评论等。著有长篇小说《无家可归》,剧本《又见花儿开》,话剧《无标题戏剧ABC》等,自编自导《人间关爱》600余部纪实片。其中《几代女人一个梦》等屡获大奖。
影响最深的人是平民医生妈妈
追寻沙碧红生活的足迹,那就要回到中俄边境那个美丽小镇东宁。那时,作为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沙碧红的父母被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母亲在作为医生下乡时认识了下放教书的父亲,后来成为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沙碧红既从父亲的家庭接受了琴棋书画的艺术生活理念、家国热情,又从母亲的医生生涯中感受了珍贵的平民意识。
和祖母一起生活的沙碧红,长到可以坐火车四处跑的年龄,就不断地乘车,去父母下放的那些小村里,跟爸爸妈妈待上一段时间。
那些穷困的山村里聚集着很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下放者,这个对大人们来说多少带有悲情色彩的人生驿站,对童年的沙碧红来说,却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天堂。也成了影响她一生创作的重要的地方。
在那里,她第一次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她觉得那些花就像生长在那里的美丽的农家女孩儿,所以,她给她的电视剧《又见花儿开》中的女主角取名杜鹃。
虽然爸爸的教育给了沙碧红很好的文学修养和踏实的古文功底,但对沙碧红影响最深的人还是妈妈。
不管天寒地冻、不管漆黑深夜,只要有病人的需求,妈妈都会不辞辛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妈妈有一件事,给她的印象最深。那年农历腊月二十二,也就是弟弟出生的第八天。邻村一位孕妇难产来求助。妈妈二话没说,跟着报信的人就匆匆地走了。在路过一条小河时,妈妈不慎陷入刺骨的冰河里。妈妈没有顾及自己,而是全力抢救孕妇,整整3天。临走时,她看产妇衣服单薄,还把自己的帽子、大衣披在产妇身上。产妇和一对龙凤胎都平安了,而母亲却从此得了风湿性心脏病。
妈妈对每个农民都非常好,路上遇到有人病倒,就马上实施抢救,这样的救人场景,童年的沙碧红遇到过几次,每次她都觉得妈妈很了不起。谁家有人病了,妈妈总会让沙碧红送去小米粥或者两个荷包蛋。
当落实政策后妈妈回城时,周围的农民们纷纷赶来送行。妈妈坐在马车上,含着泪挥手和农民们告别,当马车转到山湾时,突然,送行的人都跪了下来,有人哭着喊道:“王大夫,大好人,常回来啊……”妈妈哭了,抚摩着她的头说:“孩子,他们都是好人,你记得长大了要帮助他们。”
沙碧红先是像祖父那样,大学毕业后漂洋过海到了德国,在风景如画的慕尼黑学习导演,学习、拍片,她几乎走遍了欧洲。然而欧洲旖旎的风光,并没有留住她的心,妈妈的身影却越来越清晰地填满了脑海——沙碧红决定回国,她要像妈妈那样,用一生默默地去帮助更多人,去滋润他们的幸福。
“你简直是铁做的女人!”
1994年,沙碧红从德国回到北京,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任记者、编辑、导演、主持人。拍摄了《几代女人一个梦》,获得中国电视政府一等奖,大型纪实电视片《春花秋实》(10集)获CCTV杯优秀节目特别奖,拍摄大型纪录片《来自天堂的歌声》,远赴德国任大型电视系列片《宝贝》(12集)的总导演。担任CCTV《半边天》春节特别节目总导演。完成剧本《真情换此生》、长篇小说《无家可归》,与季羡林等留德归国著名学者合著《旅德追忆》。
她的作品大多是以关注社会、关注人性为主题。她说,弱势人群是最需要关注,而最没有能力获得关注的人群,媒体以及精神食粮的创作者应该去关注他们,这样才能帮助到他们。
“女性视角”和“关怀意识”已成为她的标识。2000年,沙碧红和妹妹沙碧芳为拍摄“打拐”纪实电视片,冒着生命危险随警作战,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辗转了大半个中国,拍下了3万多分钟的素材,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反映“打拐”的纪实性文字。之后继十一集纪录片《人间关爱》之后,又创作完成了电视剧《我不是羔羊》。
作为一个天生丽质的女人,沙碧红为自己的这份责任感付出的很多。她曾随基层公安干警跋涉在穷乡僻壤,汗水、雨水、湿热高温的天气让她忍受了很多超出想象的艰苦劳累。
在随警作战的拍摄过程中,常常面临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加上当时在山里随处遇到的山洪泥石流,他们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人贩子一般是夜间行动,为了拍摄,沙碧红和剧组人员常常是几天几夜不能合眼,有时刚刚和衣睡着就得随警察出发。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他们经常要一天之内徒步翻越几座大山,等到了目的地,很多年轻的公安干警都累得躺倒在地上,沙碧红却还坚持采访。当地带路的向导和公安干警都钦佩地说:“沙导,我们真服了你,你简直是铁做的女人!”
近一年的“打拐”追踪,沙碧红与许多的公安干警成了朋友,也与更多的被解救的被拐女性成为了朋友。那段时间,沙碧红和妹妹沙碧芳的手机已经成为民间的“打拐专线”,手机月话费经常高达四五千元。她说,对绝大多数被拐女性来说,最恐怖的不是“被拐”,而是被社会和家人抛弃。如何援手以助,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沙碧红选择了文字和图像。“我知道,一部纪录片、一部电视剧、一本书,不能改变什么,但我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人生写照,在那些经历了人生坎坷的少女心中点亮一盏希望的灯。”
每个老字号都是一棵独特的树
一次极偶然的机缘,让沙碧红和老字号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9年的初夏,沙碧红的弟弟同时也是影视制作人的沙永峰介绍她认识了浙江老字号协会的丁惠敏秘书长,第一次见面,丁秘书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中华老字号,一个个故事深深吸引了沙碧红。她立即决定:我们要拍一部深沉、大气、厚重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值得现代人及后人借鉴、思考和保存的史诗作品。
之所以对这个题材如此青睐,缘于沙碧红多年来对纪录片的导演理念:“用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把中国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当年她留学期间,曾目睹过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陌生和无知:在你们中国见过汽车吗?女人在外可以露出脸吗?等等。
那次经历使她的心里萌发了一个念头:等我回国后,一定要拍摄一些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纪录片,让全世界都能了解并分享我们祖先留下的精神和物质的文化遗产!
沙碧红认为,中国制造带有强烈的廉价加工色彩,虽然我们无法越过这个阶段,但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创造才应该是我们的骄傲,民族的骄傲。沙碧红把中华老字号比喻成一片绮丽的文化森林,它的文化是特有的、丰富的。而在这片森林中,每个老字号都是一棵独特的有着自己的属性和特征的树。
当完成前期的采访和拍摄,沙碧红在开始丰富创作的阶段发现了一开始没有注意到的事实:有很多老字号早已消失了,它们为什么消失了?她想:有一天还要专门拍摄一组消失的老字号,纪录历史,引以为鉴。
沙碧红说:“作为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和撰稿人,我为中华老字号能做的其实很微小,但是,我会用心用情感面对这部作品,面对这些我访问过的老字号,一方面,纪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每个纪录片人的使命,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也理应为振兴老字号,挽救老字号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这两者的意义来说,我和我的摄制组都将不辱使命。”
“南宋哥窑”、“胡庆余堂”、“龙泉宝剑”、“老恒和”、“中国照相”……随着中央电视台12频道“见证”栏目的播出,一段段经典得发黄的历史古色古香地走进我们的视野。这位倔强地追寻心中责任与美丽的女导演,用她特有的气质和手法叙述了又一片心曲……(本报记者何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