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职场感悟 |
五年学医学会了两个字—心态?
二十年前同学的一句玩笑:“医学院女孩子多”,让我在第三、四志愿都填了医学院,本认为第一、二志愿会百分之百录取,结果还是进了医学院,并且是学中医。
那时能来省城上大学,简直是进入了天堂,但是,进入大学以后,面对之乎者也的中医,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一脸雾水。《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等等中医书籍,好象天书一样。当然,我们还是有30%的西医课程,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接受。可是,我们毕竟在中医学院,要以中医为主。更何况,在当时,正是宣传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不好好学习中医,上纲上线就是不爱国。
时代还是发生了变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各种各样的思潮涌进大学校园,“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成为了许多大学生模仿的教条。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中医的无奈和反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样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去探求中医的真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通过一个德国化学家的一个故事,我自己认为证明了中医是“经验”不是“科学”。有一个德国化学家叫莱比希夫,他发现当时人们在生产蓝色颜料时,发将一定的原料放进大铁锅里,用一跟木棒在一个大铁锅里搅拌,师傅带徒弟,一代传一代,木棒敲打铁锅发出一定的声音,于是,蓝色的颜料就做成了。后来,化学家莱比希夫发现,木棒敲打铁锅产生了氧化铁,这样,蓝色的颜料在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制造出来了,所以,就从“经验”变成了“科学”。中医和这一模一样,所以,我当时就悄悄地证明了中医是“经验”不是“科学”。中医可以治病,对于某些疑难杂症,还有特别的效果。它的学习方法就是师傅带徒弟,一代传一代。
我不敢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但是,从此以后,我就下决心不学中医,并且做到“三不”:不听课、不做笔记、不看书。但是,我不跳学皮,通过抢记,十几门课,居然平均成绩超过了90分,还评上了“三好学生”。
自己深信对中医的判断是准确的,找到了不学医的理由了,所以,几乎用了所有的时间去涉猎各种各样的书籍。在一次平常的到图书馆借书过程中,图书管理人员错误地借给我上下册的《西方哲学史》(英国 罗素),从此,我和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分。后来,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的对罗素的评价:如果现在召开星球会议,地球上要派一个代表,那么派谁呢?答案是罗素。于是,我把当时能够找到的哲学书籍全部借或者到旧书店买来,如饥似渴,探求世界宇宙的奥密,和宇宙相比起来,人就渺小得多了!
当时一个存在主义的故事。有一架飞机失事,跌落在喜玛拉雅山顶,飞机上有三个人,一个人信仰唯物主义,一个人信仰上帝,还有一个人信仰存在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信仰唯物主义的人认为,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必死无疑;信仰上帝的人则认为,我们等待上帝的拯救;信仰存在主义的人认为,我们要选择,从山上跳下去,也许这样还有希望。
在探求世界宇宙的奥密的过程中,我暂暂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人生是一场悲剧,因为人从生出来就要面对死亡,生命是一个短暂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所以,在生命的过程中,你要有满腔的激情,追求生命的快乐。
有了自己的哲学观,对社会对生命的认识真要高一个层次,我终于可以用自己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了,对一般的朋友就常常自嘲道:我二十岁就看破红尘。在不知不觉中,大学五年飞快的渡过了。1984年大学毕业时,我第一次尝试用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命运。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真是胆大!我当时背着父母和老师联系去改行,准备到一家报社工作,并且固执地认为,如果没有分配到报社,就下海当个体户。这是在1984年产生的想法,让所有的人都吃一惊。做了8年记者,我还真下海了。
后来,去回想医学院的五年,我到底学到了什么?通过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认为我学两个字:“心态”。无论你成功或者不成功,人的“心态”(也就是观念),决定你的生活充实或者幸福。古希腊人说得好:人是万物的尺度。你自己的看法对你自己最为重要!其实,许多的疾病同样是由于“心态”造成的,健康的心态是是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的标准之一。“心态”(也就是观念)正常的人,也就是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