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照例去东门山脚下,探望在山边旧宅独居的婆婆。和婆婆东拉西扯聊家常、聊得兴致勃勃。忽然门口有个女人的声音在大声喊干妈,婆婆居然马上应答、迅速起身去开门。我呆了一下,纳闷婆婆什么时候收了干女儿?
门开了,阿英和老孙夫妇气喘吁吁地走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干妈,今天给你打了好几个电话怎么都没有接?刚才又打了两个电话……可把我们急死了、以为你出了什么意外……婆婆解释说手机一直放在楼上没有听到,刚才和我媳妇在聊天。阿英夫妇这才发觉我的存在、赶紧跟我打招呼。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问她俩什么时候成了我妈(婆婆)的干女儿干女婿了?阿英刚想开口,老孙抢过话题说:我们全家的命都是你妈妈救的,要不是当年你妈那一万元,我们哪有今天?我们俩觉得称她阿姨或伯母之类的都不能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后来就自作主张叫干妈了……
老孙诚恳的一席话,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二十几年前——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下午,我和婆婆带着不满三周岁的小木去东门山上玩。在离山顶不远的山坳草地上,我们发现了三间崭新的茅草屋(之前来过几次,这里本来是一片荒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小心翼翼地慢慢靠近茅草屋准备一探究竟。“汪汪、汪汪汪……”在茅草屋的角落里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狗吠声,吓得小木转身使劲抱住我的大腿不敢往前。婆婆赶紧蹲下在地上捡起一块石头,等了一会儿不见狗的踪影,便壮着胆子往前走了几步,发现狗被铁链链住,这才转过身来招呼我们继续向前。
走近茅草屋一看,从右到左,第一间茅草屋是猪圈,里面有两只似乎出生不久的小猪仔,在猪槽里慢悠悠地吃食,声音柔弱低沉,难怪我们刚才在远处没有听到。第二间是空的,里面放着锄头等工具。小狗就拴在这间茅草屋后面的柱子上,它见我们没有恶意,便乖乖蹲在屋后的草地上,一双警惕的眼睛却紧紧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第三间茅草屋在高一坎的地方,距离第二间茅草屋约二三米的距离,此时正由“铁将军”把门。我们在茅草屋四周转悠了一圈正准备继续上山,主人一家三口从山下回来了。热情的男主人见了我们三人赶紧和我们打招呼,邀请我们到他屋里坐坐,说他最近每天从我们家门口经过、认得我们。我仔细打量了这一家人,皮肤黝黑的男主人看起来高大结实、一脸憨厚、大约三十多岁;女主人皮肤更黑、看起来倒像是棕色人种,也许是长期的奔波劳累,脸上过早地爬满了皱纹,看起来似乎有四十出头;她身边的男孩眉目清秀,大约六七岁的样子。
热心、健谈的婆婆就站在茅草屋前和这对夫妇聊开了,小木则跟着小男孩在草地上玩。我一边监视着小木怕她乱跑,一边静静地听他们闲聊。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们慢慢理清了这家人的底细。她们来自文成的山区,男主人是地地道道的昆阳人(家住城北乡下,自幼被文成人领养),女主人是文成人。因为山区生活太艰难,他们变卖了微薄的家产回昆阳谋生。山下的房租太贵,一个月前经人介绍租了山上的这块荒地,自己动手搭建了茅草屋,准备养猪种菜谋生。
从那以后,女主人阿英每天都会从山下挑着满满的一桶潲水上山。有时我或者婆婆见她从门口经过都会劝她歇一下、喝口水。时间一长大家彼此熟悉了,婆婆见阿英一个女人家如此劳累不免有些不平,说这样的重体力活为什么不让男人干?阿英笑着解释说老公身体没有她好,他在山上开垦荒地种菜也很忙呢,好在儿子很乖小小年纪也会帮忙。婆婆很怜惜勤劳的阿英一家人,见他们日子过得很艰难,经常会送些吃的或穿的东西给他们。
一年后我搬了新家。这对夫妇后来的事情都是听婆婆断断续续转述的:山上的阿英给她送萝卜、送青菜了;阿英养了十几头猪了、儿子也读一年级了;阿英在城北乡下买了一亩多的地、盖了房子和一大片的猪圈,成了养猪养鸡鸭的专业户,一家人都搬到山下住了……再后来婆婆称阿英夫妇是她的草根朋友,有空经常会去他们的养殖场看看;阿英夫妇也经常到婆婆家里串门,顺便带些鸡蛋、蔬菜等送给婆婆。我曾经好奇地问过婆婆阿英靠两头小猪起家,短短几年功夫怎么就有钱买那么一大片土地呢?婆婆笑着说有些钱可能是借的。
“真的,没有你妈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嘴笨说不来好听话,我们夫妇会把你妈当成自己的妈妈一样来照顾,我把我儿子也教起来了,假如我们俩走在你妈前面,让我的儿子继续像我们一样照顾奶奶。”老孙表决心似的话把我的思绪硬生生从遥远的回忆城中拽了回来。也许老孙已经看出了我的迷惘,没有等我发问,他又涛涛不绝地讲开了。
那时,我们刚来平阳举目无亲(听婆婆说过他家的亲属们嫌他穷都不理他),是你妈妈一直在资助我们。买猪仔钱不够,向你妈借,你妈只问我们还差多少钱、二话没说就借给我们。刚开始是借一两百,后来猪养多了常常一借就是一两千元,因为我们卖了猪每次都及时还钱,你妈对我们就越发信任。平时路过你家门口,你妈还经常送给我们食用油和虾干水果等食物,那时这些东西我们自己还真是舍不得买呢。后来,我们想买城北那块田地,因为要借的钱数目太大,几次在你妈面前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后来你妈自己猜到了,问我们是不是缺钱、到底缺多少?我说要一万元。那时(1992年)的一万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我向亲戚借一百元都借不到呢。你妈和你爸商量,最终还是果断地借钱给我们。邻居们听说了都劝你妈不能借,说我们一无所有,假如借给我们这钱就是打水漂了……
这时婆婆插话说:“老顾说,天道酬勤,这么勤劳的人一定会成功的,借给他们吧。其实,当时我决定借钱(给你们)的时候也没有打算你们能还钱,还不了就当资助朋友了。”一直在一旁倾听的阿英接着说,那时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以后能不能把钱还给你,所以借了你的钱以后心里一直很不安,真的很不安,所以就更加拼命干活。托了你的福,我们养的猪和鸡鸭都长得很快,从来没有生过病。更没有想到我们那块地后来会被征用,会赔过来那么多的钱,真的像做梦。
这件事我曾经听婆婆谈起过,后来城北开发建了很多高楼,老孙那些房子猪圈都被征用,一次性获得赔偿金250多万元。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得老孙一家从此好运连连无法抵挡。他们利用这些钱买了房子、店铺和一大片的山地,光租金就让他们一家衣食丰足。有了这第一桶金,后来他儿子也开始经商、开了一家酒吧,现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据说老孙家现在的资产有好几千万,真是天道酬勤。
“你妈,真是好人呢。”老孙又唠叨开了。我还钱的时候想把这些年的利息算给她,她坚决不要,只拿回自己原先那一万元。我知道你妈妈退休金很低(婆婆45岁就退休,所以低),后来我想补偿,每个月硬塞一个一千元的红包给她,年底的时候她把所有的钱又原封不动地送回来了。你公公去世的时候,我专门装修了家里的房子想把你妈妈接过来住,因为她住在你家我只好作罢。后来听说你妈又回家了(婆婆在我家住半年,因为牵挂老宅的花花草草又回去了),我再次上门接她,阿英还专门烧了她喜欢吃的菜。可是她只呆了一天就回家了。我知道你工作忙,只有周末才会过来,我担心她的身体,平时和阿英经常过来看看,没有过来也会打个电话问候。我不会说好听的话,我对你妈的感激也不是语言可以表达的,我真的把她当成我的妈妈了……平时打电话她都会及时接的。今天打了几个电话都没有接,所以我们着急啊……
公公婆婆一生节俭,八十年代末造山边那栋房子的时候差不多花光了他们一生的积蓄。那一万元钱应该是他们多年来继续省吃俭用,加上婆婆替私营企业当会记做账、公公给学生上课(会计培训)的讲课费等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他们却毫不犹豫地借给一个萍水相逢、家贫如洗的人;更神奇的是这家人居然因为这一万元时来运转,彻底改变了家庭的命运。阿英夫妇的感激之情可想而知。
一边是施恩不图报的婆婆,一边是抱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阿英夫妇。她们之间的故事这些年来一直绵延不绝。每次这对夫妇送自家种的农产品过来探望,婆婆总会拿出不同的礼物回赠(这些回赠的礼物有时是我和姐姐们孝敬她的,有时是她自己买的)。一心报恩的阿英夫妇每次都因为婆婆的回赠而愈发不安(若不收,婆婆也不要他们的礼物),婆婆则说看到他们一家人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最好的回报。阿英夫妇实在想不出报恩的好方法,最后商量决定叫我婆婆干妈,婆婆知道这是他们的心意,最后也就默认了。
望着白发苍苍的慈祥婆婆和勤劳善良的阿英夫妇,回想着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故事,我忽然心生感慨:播种爱心不求回报不仅是美德,更是一种境界。而懂得感恩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播种爱心的人总能得到爱的回报,假如这种爱、这种正能量不断循环,我们大家必然都能得到爱的实惠。但愿爱的温暖洒满人间,爱的光辉普照每一个角落。
本文获奖了——
119期【洋河蓝色经典】半月谈话题:寻找身边正能量
本期获奖:
一万元的爱心传奇 烟雨江南8048
身边正能量——我的邻居 林中的光照
儿子和乞丐 周小航
网络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信息交流便利的同时,也给负面新闻的传播,甚至是谣言“插上了翅膀”。爱与善终是社会的主流,正能量是让我们的心态更积极更阳光。119期【洋河蓝色经典】半月谈话题:寻找身边正能量。在你的身边一定不乏“一看就暖和”的温柔,一件小事,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激发内心柔软与善意的温情。记录善行与爱心的感动,就是传递正能量,幸福我自己。
《半月谈》由“洋河蓝色经典”特约刊登并提供奖品,博文发表时请在标题前缀上【洋河蓝色经典】,征文时间:2013年9月4日至2013年9月17日发布的博文,题材不限,但请原创。《半月谈》每期评出三篇优秀博文,各奖励由温州市金达诺贸易有限公司提供的价值538元洋河蓝色经典·天之蓝白酒一瓶。请获奖博友凭有效身份证件,前往温州市飞霞南路保丰大楼三楼温都网领奖,联系电话:88877372,时限一个月。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
洋河蓝色经典,男人的情怀.....
客户热线:8812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