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荷尔德林 《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着……》

(2010-08-26 19:56:04)
标签:

杂谈

:《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着……》
  [德] 荷尔德林
  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晴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上。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度?
  绝无。
  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Holderlin Friedrich,1770~1843),德国诗人,1770年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小城劳芬。3岁丧父,两年后随再嫁的母亲迁居尼尔廷根。5年后,继父又去世,其间另有四弟妹早夭。从此他与幸存的弟妹俩由母亲抚养长大。荷尔德林早年在登肯多夫、毛尔布隆修道院学校学习。1788—1793年在图宾根神学院攻读神学与哲学。1793年起先后在瓦尔特斯豪森、法兰克福、瑞士的豪普特维尔和法国的波尔多等地当家庭教师;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馆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1843年6月7日卒于图宾根。代表作有《返乡——致亲人》、《莱茵河》、《面包与美酒》、《如当节日的时候……》、《希腊》、《追忆》等。
  
  作品鉴赏:
  一直以来,荷尔德林还是个不为多数人知道的诗人和思想家。事实上,他能在西方诗界占据一席地位,从很大程度上得感激他的同乡——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因为在他逝世近100年后,他的同乡(海德格尔)便开始对他的诗作进行重新阐释并付诸演说。这样,借着海德格尔的声名,人们便再度重新认识他了。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海德格尔相继发表了对荷尔德林的诗歌的看法或阐释的演讲。使得这个默默不闻的诗人,因为同乡海德格尔的原因而名声远播,其诸多被海德格尔引用的诗句也因之成为经典话语。其中最为著名的无疑是“人,诗意地栖居”这句了。诸多读者甚或从事西方文化乃至德国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一直都误认为这句话是海氏所创,而这句话恰好可以说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中被引用最多的术语之一,同时这句话也因海氏的引用和阐释更广为人知。殊不知,最早说这句话的应该是荷尔德林本人。荷尔德林在其后期诗作《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着……》中写到:
  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上。
  
  大地在荷尔德林的心目中是神圣的,是另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类与其和谐相处。“诗意地栖居”就是置身在诸神的看护之中,人们的耕耘也就不是为了生存的的辛苦劳作那么简单了,而是一种大自然的馈赠,诸神的恩赐。
  荷尔德林曾说,“诗人,创建了那持存的东西”,作诗是“最清白无邪的事业”。海德格尔解释说:“作诗显现与游戏的朴素形态之中。作诗自由地创造它的形象世界,并且沉溺于想象领域。……作诗是完全无害的。”海德格尔谈到之所以选择荷尔德林的诗来阐释,“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作为林林总总的诗歌作品中的一种,体现了诗的本质,而仅仅是因为荷尔德林的诗蕴涵着诗的规定性而特地诗化了诗的本质。”(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这“诗化了的本质”正是海氏所追求的——一种诗意的语言。这让他对荷尔德林的诗歌有着真诚执着的喜爱。
  在一个充满技术理性的时代(海德格尔称作“不思”时代,荷尔德林称作“贫乏”时代),神性(圣)的东西被驱逐,诸神在诗歌中普遍缺席,人不再是上帝疼爱的子民。人类的中心主义不仅没有使人在这个世界上,反而更加边缘化。这样,人成为无家可归的虚无的“存在物”。海德格尔之所以推崇荷尔德林,正是因为他的诗“蕴涵着诗的规定性而特地诗化了诗的本质”。荷尔德林在哀歌《面包于酒》中写道:“在贫乏时代,诗人何为?”诗人究竟在“贫乏”时代能做些什么呢?海德格尔说:“在贫乏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探寻远逝诸神之踪迹。”海德格尔曾对“诗”做过词义学上的考究,他所指的“诗”并非我们今天所谓的一种文学题材或文学样式,而是指一种“创造”、“创建”或“生产”,“诗人”就是创建者。这正是荷尔德林所要说的“但诗人,创建那持存的东西”的本质涵义。因为“诗人”创作出的不是作为文学题材或文学样式意义上的“诗”,而是一种“劳作”,然后“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的贡献在于:保持着诗作为“历史性民族的原语言”,而不是异化了的普遍的一种文艺形式。
  有人说海德格尔是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同乡这样被埋没,所以就希望借着自己的名气(当时海氏在对荷尔德林的诗歌作阐释和演说时,已经是德国乃至是世界哲学界和思想界的大腕了)为他创造一些机会。事实上,荷氏的诗作确实有其过人之处,正如海德格尔所认同的体现了一种淳朴的净化了的思想。
  事实上,如前面所言,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诗歌进行分析并作了一系列的演说之后,人们便重新对荷氏刮目相看了,海德格尔的这些对诗歌的阐释的演说和论文也成为同类作品中的典范。话说回来,海氏对荷尔德林的诗歌产生如此之大的兴趣,应该说是海氏哲学思想转向“道”的观念所致。荷尔德林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自然的,诗意的“道”的体现。“道”的语言就是自然的,诗意的语言,在“道”中人便可“诗意地栖居”了。荷尔德林的诗作《返乡》、《追忆》等就是这一追求的体现,海德格尔的《林中路》等哲学著作也是这一追求的结果。遗憾的是,海氏在二战时加入德国纳粹,支持希特勒的反人民战争,这一点不像一个善于沉思的哲学家,或选择沉默,或选择逃避,而作这样的选择也为他的多彩的哲学生涯划上的一抹败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