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盛放•道孚纪行03
道孚民居,将金碧辉煌嵌入信仰中心
大体上讲,人们去道孚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冲着道孚民居去的。
之前对道孚民居没有特别深的感受,一路上,旅游局长拥青她姆一再向我推荐,说道孚民居如何精致、精彩、精美,我都没有提起兴趣,私下还在想:“道孚的经济不发达,民居会‘精’到哪里去?难道又是长官意志下的形象工程?”

手心里的藏式民居
百闻不如一见,到了民居一看,才知道的确特色鲜明,不仅做工考究,装饰也非常讲究。
相对于藏区其他地区而言,道孚的人文原生态应该算保护得比较好的。或许正是这样的地域氛围,构成了道孚民居独有的特色和风格。
坐在车上跑马观花,初看上去,道孚民居与其他藏区的民居风格差不多。但只要稍稍留意,你就会发现,这里的民居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从八美前往道孚,在离县城几公里的格西乡,便能将道孚城尽收眼底。这座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城市,首先呈现给人们的是鳞次栉比的藏式民居,它们从平坝向着低缓的山坡上蔓延,构成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使整个城市熠熠生辉。
这些民居外表主要由棕白两色构成,白色的屋顶,白色的主墙,木结构处多用棕色颜料染涂,其间配以红、蓝图案,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幻化成妙不可言的积木图案。白色的房顶与宽敞的院坝里,身着艳丽藏装的少女或身着绛红色衣衫的喇嘛飘拂其间,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道孚民居的外表,讲究色块和流畅,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斑斓,对比强烈,搭配和协,线条流畅。高原太阳的映照之下,显得特别精神,镶嵌在舒缓而碧绿的山间,给人一种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特别是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外来者,那些民居是镜头中的必取之物。所以从新都桥一路往里走,藏区令人叹服的风景,很大程度上要归根于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民居,是它们,构成了风景的最佳的陪衬。
因为这里处于地震带上,道孚民居最大的特点,就是防震性能好。“崩科式结构”
(藏语崩科,意为木结构的房子)技术是这些民居必备的表现形式。整幢建筑没有一棵铁钉,全是木结构穿斗而成。即使特大地震袭来,也不会造成房屋倒塌,因为整幢建筑已经浑然一体,绝不会支离破碎伤及人性命。

随着对这些民居知识的了解的深入,我也多少有了一些发言机会。从品种上看,道孚民居有纯藏式和藏汉结合式两种,前者居多。不论哪种结构,都是白墙红(棕)壁花窗,“品”字滴水檐,一楼一底或二楼一底,排列有序。
别看这些房子外观色彩基调相似,其实内部却各有洞天。由于道孚地处青藏高原、鲜水河断裂带,日照长、风沙多,昼夜温差大,属“四季无暑,一霜成冬”的典型高原气候,于是聪明的道孚人便巧妙地利用本地建材精心打造居室,使其冬暖夏凉,尤为抗震。
在建筑材料上,道孚民居以木材、石材、泥土为主要原料,依山傍水、坐西向东,起到吸热采光,避风沙雨雪侵袭、保温安全舒适的作用。室内装饰也都用红色等“火热”的基调。
外形多为四方形,二楼呈L形、凹形或回形,四壁多以片石砌墙或用泥土夯筑而成。它的内层结构是纯木材,架“棒柯”或“棒勒”,间隔为各种用途的房间。房间上装木望板,下铺木地板,顶盖用桦树皮或硬杂木条垫底再铺“阿嘎土”,日晒雨淋绝不漏水。

屋架门窗外表的裸露部分,则多以油漆或自制有色土染过,既防腐防蛀,又美观大方。
由于道孚的旅游项目中,民居是他们最得意,也是最主推的“品种”,所以只要你来到道孚县城,便会自觉不自觉地走过民居。
这些民居一般为两层,由过道、客厅、厨房、卧室、经堂、储藏室,以及紧挨房屋建造似雕楼似的厕所等构成。二楼用来居住,卧室、经堂都会在二楼。
房屋总结构,上为穿头木架通柱、双梁双檩双挂条,地扦锁脚井字形屋架,极为严密,防震抗震性特强。房屋的大小以“空”为单位计数,四柱之间为一“空”,小者十余“空”,大者达八十余“空”。在一楼二楼安装“棒柯”3至5个,既稳固又气派。整座房屋用“棒柯”、“棒勒”装修成主人或客人卧室、贮藏室、经堂、客厅(有的还分设汉式和藏式两厅)、厨房、走廊、阳台、厕所。
有钱人的家里,一般的立柱都是两人才能合抱的那种,其“墙壁”都是一根根圆木对剖之后层层叠叠由下往上垒起来的。
只要你走进每一处民居,一股股天然木村的香味都会扑鼻而来。

像这样贴着“涉外民居”的牌子的,在道孚有40多处,所以在我们看了两处金碧辉煌的民居之后,再也不想看其他的了,可以想象其中的大同与小异。
我以为,我看到的那些“金碧辉煌”,也只不过是对外展示的“参观品”,并非道孚民居的真正面目。
然而事情并非我想象的那样,道孚民居的特质,就是注重内饰的展示。这是我偶然闯进一幢“没有安排”的民居所发现的。
就像道孚初看上去那么平常而无奇一样,千万不要被朴实无华的外表所迷惑,道孚民居的精髓,恰恰在于它的内饰。
我在想,这些民居的内饰都装潢得那么富丽堂皇,一定会是很富有吧,他们那些钱是哪里来的?拥青局长告诉我,与成都等外界相比,这里的百姓也不是特别富有,主要是他们善于装点自己的家,这里的百姓都十分看重“家”的所在。
“家”,是道孚人衡量“人”之重要标准,外人对你的尊重程度,孩子们的迎贺娶嫁……“家”都是无声的砝码,直接决定着成功与失败。
因此,道孚人自有“家”始,几乎一辈子都在为“家”而奔波,劳碌。他们省吃俭用,穷其一生,都是为着有一个比较炫人的安乐窝。
所以,相比之下,道孚人更看重“家”的内饰的豪华程度。
通过比较专业的介绍,我得知,道孚民居的内饰充分运用了雕、塑、绘等艺术表现手法。“雕”指木雕,有浮雕、圆雕、透雕、双面雕;“塑”有泥塑、堆金粉;“绘”主要指彩绘。
这些工艺活主要是汉人完成,藏民只管设计,具体精细的操作他们已经难以继承,汉人利用现代工具和机械加工,轻车熟路,那些民居民里的精美绝伦,是汉藏艺术加工艺的天作之合。

那些布局严谨,手法细腻的装饰,华丽中不失清新自然,气派中尽显典雅庄重,堪称道孚藏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博物馆了。
细细品味,这样的装饰似在哪里见过?想起来了,塔共寺、惠远寺庙里的经堂、供奉神灵之处,都是这般装饰,如出一辙。一层又一层,层层叠叠,上面全是堆金淌银,以至于难以见到建筑的本来面目。
我明白了,每一个藏民居都是一处特殊的规格不等的寺庙。他们在心中供奉着神灵的到来,以一种特别虔诚之心,在打造神灵的居所,然后一直仆身服侍。
经堂在民居中的位置特别重要,那可是民居家中的宁静之地,里面供奉佛像,酥油灯长明。经堂是主人念经的净地,一些小型宗教活动也就在此举行。
主人的经堂一般不示人的。我们作为珍贵的客人,撩开了一家民居经堂的长帘,金碧辉煌的经堂内,特备有一个每天行等身礼的长凳,长凳已经磨得锃亮,这是他们每日的必修课。
当我们询问这样的一幢民居要花多少钱时,拥局长笑答:“难以计数。”她的回答是有道理的。因为这里的人家修房造屋,绝对是一件大事。亲朋好友甚至村寨里的人都会无条件且无偿地前来帮忙的,特别是主体建筑,施工高峰期往往有数十人在工地现场。如果要真正将一幢民居修成,常常需要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精雕细镂的内饰,往往都要花费一两年时间才可完成。
其修房屋的整个过程也极其复杂,首先要请喇嘛打卦,选择良辰吉日,方可动工。
主体工程建成后,室内的雕刻、绘画、木工和石工则需要请有专业的师傅来完成。而内饰的装修也极其讲究,以客厅柱头上的财神像为例,在藏族神话传说中,财神由十种动物的身体(人手、牛鼻、龙角、马耳、虎牙、狮额、蟾皮、海牛的嘴巴、大鹏的头发、可飞可走吃人肉的鸟人沙那的眼睛)组成,有头而无身,能招财、守财。

室内精雕细镂,描金彩,每一幅图案或画都是一种吉祥的祝福或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度母、花鸟、异兽、龙凤、五彩祥云图案精美逼真,栩栩如生,每幅画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不但让人大饱眼福,更把人带入仙境般的传说中去,其乐无穷。一件件精致的装饰品、各种藏式家具交相生辉,恍惚间仿佛跌入宫殿。
拥青局长还说,道孚县现在的藏族民居,堪称世界民居建筑的“双绝”。一绝是其与众不同的惊人特色,二绝是因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如此这般的“大木屋”恐怕难以再造,已经成为绝版。因之,从后者的意义看,道孚民居因此而弥足珍贵。
我突然明白了,那些融入这方百姓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全部的民居,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去打造他们心目中永恒的“精品工程”。
道孚民居,感谢你,让我又多了一次了解的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