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千年一坊》面世

(2010-12-29 13:39:15)
标签:

李冰

成都

水井坊

中华文明

酒器

文化

分类: 图书选载

新书1:《千年一坊》面世

集两年之力,我的新书《千年一坊》即将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明年一月初将赴北京参加全国书市。这是我主编的系列丛书《成都魂书系》第二辑,共计五本,其中两本我参与写作,另外三本分别由我的好友冉云飞、凸凹和蒋蓝等撰写。希望广大朋友能喜欢。

新书《千年一坊》面世

成都两大珍世活体文物——都江堰和水井坊。都历经千年而今仍在辛勤劳作,为人类奉献,一个灌溉着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一个灌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就像成都典型的农耕文明——水井坊的前店后坊一样,都江堰的水以及水滋养出来的粮食,酿造出千年醇香的酒。如是,我们可以这样形容,都江堰是成都农耕文明的后坊,水井坊则成为成都农耕文明的前店。

汉代古井在成都市区范围内数量众多,它们就像草垛布满田野一样布满壮丽的汉代成都城郭。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奠定了千年成都独特的魅力与气质。
    就像一个人所在的家族需要追根溯源一样,血脉的尽头便是一个人真正的根脉所在。水井街酒坊遗址所揭露的遗迹、遗物现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演进历程的生动画卷。

 

附件:新书提纲

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作坊酿出的醇香

章夫  郑光路 著


    第01章  都江堰与水井坊对视千年
    就像成都典型的农耕文明——水井坊的前店后坊一样,都江堰的水以及水滋养出来的粮食,酿造出千年醇香的酒。如是,我们可以这样形容,都江堰是成都农耕文明的后坊,水井坊则成为成都农耕文明的前店。
    成都两大珍世活体文物——都江堰和水井坊。都历经千年而今仍在辛勤劳作,为人类奉献,一个灌溉着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另一个灌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滔滔雪山水的昭示之下,都江堰和水井坊在有意无意间对视千年,成就一部人类无字史书,书中的很多内容或许我们都难以读懂,但上面无不镌刻着中华文明的诸多元素。
    就像一座酒坊的设计原理一样,由于三大主要工程的合理规划布局和精心设计施工,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了良好的引水、防沙、排洪等综合作用。
    李冰要通过都江堰实践道家所弘扬的“道”。李冰用他的成功给世间留下了中国道家几千年来最好的鲜活的物证,这一经典的浩大的工程,是任何文字上的鸿篇巨制都无法比拟的。
    酒和酒杯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具”,特别是酒演绎而来的“酒神”,把李冰父子推向了英雄的神坛之上。在李冰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水与酒那种一母所生的水乳交融的辱齿依存关系。
    自都江堰修成之后,天府之国便成为秦朝实力最为雄厚的大后方,成为真正的“天下粮仓”。

都江堰的设计原理形同一座酒坊
    二王庙只是古蜀人治水的一个文化标志
    李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一直把自己当成一块“卧铁”
    都江堰之“道”的偶然与必然
  都江堰上溯的岷江源起……
    “八代都郫”迁治成都的漫长历程
    一座城池的“水元素”

 

第02章  遍地水井酿出千年一坊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讲究“风水”的民族,风和水对一个地方的滋养比什么都重要。
    有了生生不息的都江堰,才有了让成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锦江,成都生活在水网之上也才成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座城市的人文走向,因为这里的水可以为这座城市酿造美酒,滋养着这座城市休闲而安康。
    自李冰父子以来,成都历任官员都以李冰父子为偶像,或多或少地以治水为使命,并将之发扬光大。2000多年过去了,一直到今天“江环城中”的格局没有变化。也就是说,绕膝成都的“二江”,自唐代开始就已经是很宽很深了。
    如果把老成都的桥像汉代书帛一样一座一座串起来,足足可以串成一车厚厚的书。……单单一座万里桥,经粗略梳理,便留下一大堆文字,何况成都200座古桥乎?
    历朝历代的成都人,与水亲近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家园里的那口老井。今天,不少“老成都”的记忆里,还存留在开门就是井,开门就见水的惬意生活里。
    汉代古井在成都市区范围内有数量众多的发现,而且在已经发现的“古井”中也以汉井居多,它们就像草垛布满田野一样布满壮丽的汉代成都城廓。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奠定了千年成都独特的魄力与气质。
我们可以惬意地想象,汉代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一定是在吱吱呀呀的轱辘声和井水的清凉中度过的。

李冰的“二江”改变了这座城市的人文走向
    绕膝成都的“二江”,自唐代开始就已经很宽很深了
    “二江”似一位哲学大师,见证着朝代更迭,潮起潮落
    汉代水井,承接着千年使命
    深不见底的成都水井
    阅尽似水流年,成都古桥由此浪漫开来
    历代文人眼里,万里桥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桥
    马可•波罗的眼里,万里桥就是一个繁华的商肆

 

第03章  天府之国如礼器一样传承的酒器
    酒器所延展的历程,成为一个民族传承的过程。从土陶器,到瓷器,再到青铜器……酒器的提档升级,无不印证着文化与精神的久远与传承。
    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遗址和三星堆遗址里有大量陶器和陶片,其中最易忽略也最易扯人眼球的,便是那不可多得的酒器,这些酒器中既有酿酒用的大量陶罐,更有数量众多的盉、觚、壶、勺、缸、瓮等,还有铜酒器如尊和罍等。
    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可以说,5000年中华文明一路走来,很大程度上都与酒和酒器密不可分。礼器一定意义上是与酒器对等的。
    一定意义上讲,酒器就像母亲的子宫,孕育、盛满和贮藏着人类文明的一切。在那里,会萌芽出和平与战争,风花与雪月,才子与佳人,还有唐宋元明清……因此,我们可以说,酒器扮演着中华文明子宫的角色。
    人类从陶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这样的时代也当然是酒器的黄金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时空隧道锻铸青铜器的过程,就是一个从低层次文明向高层次文明飞奔的过程。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历史最早的国家。从酒诞生那天起,它便以独特的方式浸润着人的内心,还有它所在的整个社会,并始终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
    “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酒器、酒具令人叹为观止,袒示了西蜀酒业的久远、兴旺和“以酒曰礼”的酒文化。
    从水井街酒坊遗址出土的牛眼杯身上,我们看到了“蜀酒”和“蜀瓷”的渊源与流长,成为“蜀酒浓无敌”特有品格传承的佐证,点出了饮酒真谛,也道出了蜀都特有的酒风酒韵。

酒器就是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载体
    当陶器抵达彼岸时,青铜器已经在路上了……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酒器,袒示了“以酒曰礼”的酒文化
    青铜酒器逐渐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物
    水井坊遗址的牛眼杯,道出了蜀都特有的酒风酒韵

 

第04章  千年老窑吐出的芳香
    水井坊集烧酒之凛冽,蕴陈香之幽雅,开烧坊本源,为白酒滥觞。水井坊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酿酒作坊,堪称“中国酿酒工业的一部无字史书”。
    你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处唯一代表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国宝级遗址,一直都在“不停地工作着”,每每走进其间,便会浓香扑鼻,工人师傅们将窖池里发酵的酒糟,搬到另一个地方进行下一道酿酒工序。原以为“中国白酒第一坊”是广告语,到了遗址现场你才会深切地感受到,此称谓的确实至名归。
    我们可以透过水井坊看似简单的工艺流程,洞悉成都几个世纪的人文路径和走向,水井坊只不过是一洞向我们打开的小小的窗口,让我们从这个窗口看到历史的景深,去抚摸大千世界精彩纷呈和鲜活的成都掌故。
    这一切,都是水经过神奇的“化学反应”之后,留下的让人叹服的效果。
    文物见证着文化,文化见证着文明。透过水井坊遗址和其沿用了百年的古窑群,可以窥见成都酿酒工艺变革的轨迹。
    我们完全可以把白酒的整个酿造过程,十分虔诚地看作为一个隆重的祭祀历程。或许我们的祖先最初酿酒时,本身并不是为了肉体的需要,而是在一次偶然的图腾之后,代代相承,延续至今……
    就古人而言,美酒带给他们的是一种虚无的快感;而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美酒同样可以让他们集体达到高潮。高潮和狂欢都需要酒的帮助,这便是酒在祭祀仪式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精神之物,人们对酒的崇拜,不压于对神的崇拜。

时空隧道里,窖池与“面店”的因果关系
    水井坊遗址的古窑群,见证成都酿酒技艺轨迹
    当“造酒鼻祖”进入“鸡与蛋”的怪圈
    古蜀时酒已悄无声息地融汇到政治、礼仪生活中
    “以酒为醴”的“礼乐”时代悄然降临
    作为一种精神产物,人们对酒的崇拜不压于对神的崇拜

 

第05章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品牌效应
    成都这样一座容易“结着愁怨”的城市,自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始,两千多年来就这么“愁怨”过来,一直到永远……
    这段佳话勾兑得刻骨铭心,要归功于司马相如的本家——司马迁的《史记》中,较为翔实地告诉我们这些今天看似有些“八卦”的故事。
    “犊鼻滚前一壶酒,临邛道上两才人”是后来文人骚客抖的书袋子,其实相如、文君生活打拼得很艰难,产业结构基本是“前店后厂”的原始路子。
    《史记•货殖列传》称“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中华文明的结晶体,都与酒的催化不无关系。一部厚重的中华礼仪文化很大程度就是一部酒文化史。
    酒出文章烟出诗。在中国历史上,与酒有关的文人可真不少,文人与酒之间流传的许多佳话和故事,可谓汗牛充栋。在成都这座以休闲为主业的城市尤甚,一句“自古诗人例到蜀”,恰到好处地印证了这样的“佳话”和“故事”。因为,千百年来成都这座平民城市长长的“名人榜”,就几乎是“文人榜”。
    诗为酒侣,诗见酒魂。成都历来是诗人的天堂,诗酒交相辉映,酿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

到古琴台去感受风花雪月的意境……
    在这里,杜甫写下“酒肆人间市,琴台日暮云”
    娱乐和酒,给了成都放纵的理由……
    另一位“大儒”写下流芳千古的《酒箴》
    好酒垫底,成都“名人榜”几成“文人榜”
    有了酒和茶,成都这座城市才有了精气神

 

第06章  汉画像砖见证成都人独有的丰厚
    汉代的成都就像汉代的中国一样,那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的巅峰时刻,一个让历朝历代华夏子孙都回味无穷的时刻。
    来自异国他乡的商人骑着叮叮当当的驼队朝这边走来,神奇的蜀锦、东方的工艺和颜色使这些来自中亚的商人倍感惊奇。两千多前的汉代成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生活标本。
    酒系粮食酿成,多余的粮食是必不可少的。大凡白酒业发达的地方,必是粮食丰饶之区。汉代成都有无处不在的粮仓。
    ——这样的佐证可以从宝墩文化遗址和三星堆遗址里大量陶器和陶片找到答案,这些陶器虽然种类不多,但各种炊器、食器、饮器、酒器俱在,还兼有大量的贮器,以便存放粮食和食物之类……
    汉代成都就像是一块残留着彩釉的古朴陶片。它的颜色,有些类似于田野中的向日葵:金色、浑厚、流光溢彩。汉代成都又像是深埋地下的储满粮食的土陶罐子,丰稔的蓬勃生机从幽暗的时空隧道散发出来。
    成都平原大量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给了我们一个直观而生动的再现,那真是一个鲜活的酿酒博物馆。
    那是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酒足饭饱之后,百姓们拿起艺术的双手,描绘出不朽的人间奇迹。无论从艺术成就和表现方式,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极其受用的。无疑是一座里程碑式的高峰。
    画像砖是一些浑厚古朴、宽大而略带点青色的古砖,上面镌刻着汉代成都人不同的生活场景。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载体——汉代画像砖,去探视,去遥望,去妒嫉,甚至去喝彩他们的精彩生活。

汉代成都,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生活标本
    数千年前的汉代,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3000年前的成都,就是一个鲜活的酿酒博物馆……
    画像砖浓缩出一幅幅佐证天府之国妙蔓的图画
    农耕文明的伟大,粮食不再作为基础生活品之后的文明路程……
    汉代始,成都便成就了“天府粮仓”美誉。

 

第07章  两个“陕西人”在成都的爱恨情仇
    走在成都温润的土地上,不免为她的包容和谦逊叫好。因为对于成都而言,“陕西人”是一个既生爱又生恨的两个字。“王老板”和“张屠夫”给了成都太多的爱恨情仇。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有过人眼力和超凡能力的王老板一番奔走考查后拍板:在紧临府河、南河交汇之处合江亭的东城门外水井街上买下如今的水井坊处烧坊。此后,这里一直成为酿酒之良址,直到今天。
    令人唏嘘的是,恰恰就在这个名号为“陕西”的会馆建前20年,一位陕西农民将繁华的成都变成了鬼哭狼嚎的虎狼之地,他便是今天都让成都人谈之色变的张献忠。一部《蜀碧》比较忠实地记录了这位“陕西人”对臣民和属下令人发指的暴行……
    坐在位于陕西街的陕西会馆里,我望着眼前凝重端庄,古朴而有气势的会馆躯壳,再想历史上那么多冥冥中看似毫不相干却又紧紧联在一起的史事,无不扼腕长叹。
    叩问历史我们得知,成都历史上的五次大移民,直接源于成都史上的三次大屠杀。包括张献忠在内,成都历史上诞生过11个君王。成都历来有“六朝古都”、“七朝古都”和“九朝古都”种种不同的说法。无一例外,他们都只是偏安一隅的“土皇帝”。
    很长一段时间,成都一直成为南来北往客之集散地。或许也正是这样的“杂交元素”汇聚成的“杂交优势”,“五次大移民”实际上构成了成都人文的五次大整合,那些优良的文化资源就像水井坊一样,所散发出来的丰厚的底蕴,将这座城市的包容、睿智、大气,体现得淋漓尽致。

乾隆年间,一位“安分营生”的陕西人走上了蜀道
    水井街的魄力成就了水井坊后来的实力
    又一位“陕西人”让成都刻骨铭心……
    “张屠夫”走了……留下虎狼遍地!
    开明九世拉开了成都开国君王的帷幕……
    刘备之后,轮流坐庄称王“你方未唱罢我亦登台”
    “前蜀”“后蜀”粉墨登场……
    两个“陕西人”背后的“五次大移民”帷幕

 

第08章  全兴烧坊传承的悠远与绵长……

就像一个人所在的家族需要追根溯源一样,血脉的尽头便是一个人真正的根脉所在。水井街酒坊遗址所揭露的遗迹、遗物现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演进历程的生动画卷。
    全兴大曲的直接前身是享誉海内外的“水井坊”,“水井坊”的直接前身又是明代的“薛涛酒”,而“薛涛酒”又脱胎于宋代的成都名酒“锦江春”,“锦江春”则与唐代成都盛极一时的宫廷贡酒“剑南之烧春”(即当时酒界人士津津乐道的唐代成都土贡“生春酒”)……
    成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雨量充足,一年中的阴天260多天,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窖池中的微生物的生长和酒糟发酵极有有利,因此如何精心保护窖池是全兴烧坊的一大秘而不宣的传统。
    全兴烧坊数百年来的“号规”云:“有偷盗。吸食鸦片等不良嗜好;嫖娼宿妓,赌博严重而又屡教不改者均开除……”全兴烧坊生产操作步骤极为严格。配料、上甑、蒸馏、摘酒、观火等关键环节,均由大酢师亲自掌管,下手伙计皆听从吩咐,不得有违。
    水井街片区传统院落较为集中,尤其是国家级文物水井坊窖址坐落其中,蕴藏着老成都“水、井、院、巷、酒”的历史文化基因。这里将矗立起一座传统现代相融的“全兴酒史博物馆”,主要利用水井街老烧坊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核心,展示独特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作为中国白酒第一坊,其史学价值堪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文物是物化的历史,文明的见证,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明信息。

“中国白酒第一坊”慢慢浮出水面
    从“薛涛酒”到“福昇全”辉煌历程
    窖池里酿出妙不可言的“活体文物”
    一部“水谱”孕育出风骨无限
    这里像秘室一样掩映着中华文明辉煌的一角
    “高脚大酒杯”延续的文化命门
    把历史和未来嵌入老成都的DNA

 

第09章成都酒吧与成都茶馆的永恒对话

奔腾不息的岷江雪水,透过都江堰的宝瓶口,径直流到了成都人的茶碗和酒碗里。故而几千年的成都,一直飘着茶香和酒香。
    正因为有了锦江之水,才孕育了成都千年不熄的茶与酒。“茶”与“酒”堪称为一对孪生兄弟。
    成都是一个需要慢慢品味的城市,成都也是一个懂得慢的智慧的城市。成都拿什么慢下来?坐下来喝酒;成都怎么才能慢下来?坐下来品茶。应该说,“酒”和“茶”是成都千百年来以“慢”著称的最好的理由。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送给成都的这句广告词可谓精妙绝伦:“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据艾芜、沙汀及李劼人等成都老一代文人回忆,20世纪初成都的茶馆,简陋,局促,逼仄,茶馆里的气息慵懒、嘈杂,然而却充满成都特有的温情和一份感动。
    成都的茶馆和酒馆都有一个特点,两者往往挨在一起,有一些酒楼里面几乎都有茶馆,也有的一楼是酒店二楼是茶馆,是因为成都人的消费习惯在于,吃饭前往往会在茶馆里喝茶。
    由是,成都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成都是个大茶馆,茶馆是个小成都”。同理亦然,“成都是个大酒吧,酒吧是个小成都”。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成都酒吧一直踏着时代的节拍,与时俱进,赋予全新的内涵。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酒文化来说,成都这座以水著称的城市,天然地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于“酒”和“德”,成都这座城市最具发言权,它有如一位千岁老人,用中国最古老的“道”最好地将二者精妙地揉在一起,一直滋养着这座城市而生生不息。

“酒吧”和“茶馆”熏陶下的“成都速度”
    成都应该有这样一个别称——“中国茶都”
    成都是个大酒吧,酒吧是个小成都
    古老酒吧里走出的“仙”字辈豪杰
    试问古今文坛,谁把酒问青天
    美酒成都堪送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