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学习,成都的书桌在哪里?
《成都日报》2010年11月03日·评论版
10月30日上午,成都市“2010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正式启动,上千市民现场参加了这次主题为“推动全民学习,让生活更加美好”,“学习融入生活,共建田园城市”的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才能立本。创新的点子何来?这就需要读书学习。只有加强读书学习,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态度,才能创造科学发展业绩。否则,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

终身学习,21世纪的生存之道
关键词:终身
□ 文今
《天下无贼》中,葛优有一句“名言”:“21世纪什么最可贵?人才。”如果为其后续,不妨这样说:21世纪什么最可怕?文盲。这里的“文盲”的涵义,未来学者托夫勒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做过界定: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眼下,成都正在进行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正是对“学会学习”这一概念的现实注解。
终身学习,为什么?一为谋求对社会巨变的适应性,在知识的积累、运用和创造过程中建立自信和能力,适应社会变化;二为保持对社会巨变的警惕性,在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的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获得判断真假、善恶与是非的能力,从而取得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三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份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也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核心,都是“学会生存”。
把学习提到生存的高度,并非耸人听闻,而是现实发展的必然逻辑。时代在变,社会在变,身处其中的我们怎能不变?“要么使自己适应这个世界,要么面临从这个世界上消踪匿迹或历经苦恼而陷入精神错乱地步的危险”,为了职业的发展,为了生活的质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生存的本领——终身学习。事实上,终身学习已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面对这一新形势,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因而,当下成都“终身学习活动周”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成都正在进行田园城市建设,这是城乡一体化的深化和发展,在这个阶段,势必有更多的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一产转向二三产业,而成都对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也意味着城市中有更多的人从传统的工业部门转到第三产业。这是对生存权利的挑战,又是一种新的发展机遇。把握这个机遇,更需要自身的主动学习。
毋庸置疑,终身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个人、组织、社会及国家的竞争力与发展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成都对这一能力的强调,将是成都城市发展力的可靠保障。
书房与厨房不仅是一墙之隔
关键词:书房
□ 周明华
有人说,要在短时间里了解一个人的脑子里有没有“实货”,那就先进他的书房看一看吧,看看书房里是不是有好书。也有人说,书房是虚的,厨房才是实打实。要我说,书房是另一个自我,在这里,掩藏着精神生活痕迹延伸的脉络,那是自己才能体悟解译的人生密码。厨房虽然就在墙的那一头,但它的空间散发的是物质的芳香,两者不在一个档次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享受。
前者是为精神世界营造的个人空间,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来的时候,阳光打在书面上,是一份温暖,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而阳光照进厨房,虽然精美炉台也会跟着反光,但那是铜器之光。前后两者大相径庭。细读书架上的一本本新书,才逍遥自在,津津有味。
可而今拥有这份个人独有的精神享受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当前,许多社会名流、政商巨贾在搬进新房的同时,开始似乎都想到了要装修一间像模像样的大书房。但窃以为,其中的一些书房似乎只是一间“物质上”的钢筋水泥屋罢了,因为常常有房无书、有书没动。有那么一大堆书,还有一间大书房,独独没有房主真正的自我世界。和谐而美妙的场景是,当房主从书架上邀请“朋友”下来,双双坐在茶几上,那种静静地对白与情感交流,才是一份赏心悦目的情感旅行。
我们看到的镜头是,商贾的书架上所放的精装名著,但几乎没有动过。显然,这只是花大价钱买回来的知识装饰物而已。这样的书房,或者禁锢了空间的自由,或者夭折了书的个人灵性,人在其中,是断不会闻到沁人心脾的书香的,更别说享受读书的快乐。
关于在书房里读书修身养性,历史名家可谓言之凿凿——“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窗前流水枕前书,烛旁幽人凳前影”。古时商人耕读,是每日必修之课。往往是生意归来,第一件事不是打高尔夫,也非邀朋“砌长城”,而是被夫人丫鬟迎至书斋,先读一阵书再说下文。
反观现在的一些成功人士,不仅与浮躁喧嚣相交甚密,与吃喝游唱跳等“众乐们”情投意合,而且长年远离笔墨书香,一年没跨进过几次书店,甚至本市书店之“门朝东店朝西”都毫不知觉。书房外观上看起来很丰实,实际上依然贫穷。所以,要修身养性,作一个终身读书学习的明白人,那就多在书房读读书吧,书是你的朋友,书房是你的精神家园。
读书版不该自我缴械式纷纷下架
关键词:媒体
□ 巴桂树
而今已经是“读网时间”日益蚕食着“读书时间”的时代,活下来的报纸读书版越来越有成为“珍稀动物”的迹象。虽然俺们明白,这是现代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况且读书学习多元化也是好事。但我不得不这样说,大众媒体特别是纸媒,如此主动地、快速地、自我缴械式地纷纷将“读书版”撤下报端,难免有点“自宫”的意味,也客观上让那群喜欢跟着“读书版”指引去购书的读者无所适从,加剧了当前功利化速读的趋势。
“读网时代”或许真的来了,但我认为有油墨之香的纸书与电子阅读器还是有不少区别的。我们在书房里,一页页翻动一本心仪已久的好书时,从纸间传出的那种磨擦声,才是原生态的声响。翻动一本好书与指头翻开电子屏幕之间的质感迥然不同。
有数字为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不久前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电子书一路过关斩将争夺各大网站的读书频道,但传统纸质阅读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报纸以73.8%的阅读率位于首位,纸质书籍仍是知识精英人士的首选阅读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大众媒体,对“读书版”需要的是进行技术升级而不是自甘放弃。要知道,坚守其长,避其所短,取竞争对手之优,往往可以“逢凶化吉”,走出一条让更多纸媒的“读书版”活下来的新路,而且完全可以走得很精彩。
因为无论阅读形式如何改变,传媒依然是内容为王。在信息丰富的年代,读书专题策划是一个很好的应对之策。虽然网络提供资讯更为迅捷,但对资讯的整合、分析、提炼乃至升华能力却远不及纸媒。通过策划优秀的图书专题,将当下的阅读现象和阅读热点概括论述和独到的点评,不去与网络阅读争时效,而去争实效。这样坚持下去,不但可以帮助读者购阅图书,而且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思想走向以及大众的心理和社会发展的清晰脉络。
还比如,我们不妨让纸媒的“读书版”也动起来。这种互动不是文人式的副刊互动,而是新闻互动。拿《北京晚报》的《书香》读书版来说,他们就经常与文化新闻互动,一本新书的出版只是提供了一个新闻由头和资源,接下来可以有人物专访、书评,也可以把文化新闻与书评融合在一起,甚至可以延伸讨论社会话题。你长期替读者想得细密而周全,读者不受你的引导都难。
办法是可以想的,只怕懒得去想。网络阅读再强,电子书发展再迅捷,纸媒的“读书版”仍有存在空间。所以我奉劝纸媒的头头们三思,别动不动就以版面紧张为由而取消读书版,保留这方阵地,实际上是为我们社会多存留一片良好的绿色家园、精神领地。
现在我们能读什么书?
关键词:书店
□ 江南
人活一世,必须读书。早积累一些前人的经验,比自己经历曲折、到处摸索后再来反省,毕竟要好得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很少会沉溺于眼球文化的漩涡之中,就如一个尝过真正美食佳肴的人,一定会对快餐式的垃圾食品说“不”。
那么,在这个浮躁并充满快餐文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读什么样的书?
读几本好书是显然的。好书就是常人说的经典名著。它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典范,更是人生经验的积累,人类灵魂的导师。读一本名著,犹如和一位巨人对话,会令人茅塞顿开,心明眼亮,能最大程度地接近人类既往的经验和智慧。这些作品中所饱含的民族情感、文化修养和审美特质等又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我们内心。设想,如果每人的知识结构中有那么几部、十几部甚至几十部经典著作打底,那么,他一定会受益终身,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问题在于,经典作品总是少数的。一本书需要经过十年二十年的沉淀,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才能经典。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么多年来,好书真少。书店里,充斥着大量的书刊,几十年过去了,能奉为经典的却凤毛麟角。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能够读到什么样的书?
信息爆炸,书刊成灾。大大小小的书店,在喜庆的鞭炮声中人头攒动,门庭若市。每年近30万种图书,化身到每天,新书源源不断,形形色色读物铺天盖地。可是,书商们忙着推销“畅销书”。全国近540多家出版社竟然有500家出教辅。市场上质量低劣的“作文大全”、奥数、配套练习等教材教辅多如牛毛。上海对1800册教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至少有70%属于粗制滥造,抄袭、抄错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时,一些品位高雅的、有着一定艺术含量的阳春白雪,被扔在一边,无人问津。一方面,高雅的著作找不到读者;另一方面,许多读者找不到想买的书。多少年了,书市总也走不出自己的怪圈,什么时候结束这怪圈,我们才能读好书,什么时候出版商花力气出高质量的书,才有希望出经典作品。
或云:好书少,网上淘。网络上,大多数是实用书籍。现代读书,分成有用的读和无用的读。所谓有用的读就是为知识而读,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社会职业中提升自己而读。读书要致用,是不错,但是为纯粹实用而读书,我不以为然。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还该看一些“无用之书”。就像于丹所说,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给你一个直接的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给你心灵的辽阔,给你幸福感和安全感。
所以,归纳起来,期望出好书,才有好书读,希望读点有用的书,也读点“无用”的书。
书声能否盖过麻将声?
关键词:书声
□ 九木
成都人打麻将,驰名中外,最夸张说法是,天上飞机飞过,听到地下传来阵阵麻将声,空姐就报“女士们,先生们,成都到了……”
打麻将到底好不好?实事求是地说,不赌不上瘾不算坏事,但也绝对不是好事。把麻将列入赌博,过了,不在此文范围;说麻将很多好处,错了,至少是浪费光阴。有人说,麻将小赌怡情,久打无输赢,这些都是安慰自己的话;有人说,老年人打麻将,混时间还活动手脚,免得老年痴呆,这也是没科学依据的猜测;还有人,则想利用麻将,搞点什么智知产业,弄点什么礼仪文化,实属无聊。
麻将哗啦啦,舞步嘭嚓嚓,装修叮当当,吵架嘁喳喳,家人的笑语喧哗,电视里煽情哭喊……这个社会烦躁不安,读书人还真没空间了么?不是,只要挤出点麻将时间,少搓几圈,就有读书时间。多读几页书,总是有好处的。因为,麻将无法提高生活技能和业务水平,而且,一座城市,麻将声盖过读书声,不能说是件幸事。读书则不然。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倘若因为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总是一件特别让人骄傲的事情。成都著名诗人流沙河,八十有余,心境开阔,鹤发童颜;人如其诗,情操高尚,赏花品茶,作诗怡情;成为人人尊敬之大家,当为后生之楷模。
读书,趣味无穷。一本好书就是一轮热力四射的太阳,它时时刻刻温暖着天下读书人的心窝。试想,蜗居斗室,安闲恬静,浓茶一杯,闲书一卷,潜游默泳,其乐融融;我在读书?书在读我?在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中,与书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怎样一种境界?正如总理去年在一次和网友活动,谈到读书时所说,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
梁实秋写过散文《麻将》,他认为,“麻将不过是一种游戏,玩玩有何不可?”是的,打麻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整座城市沉溺于其中,就是一种颓废和堕落。同样,读书也不难,难的是一生读书,整座城市都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那是一种城市格调。
宁波有座著名的藏书楼,名叫“天一阁”,旁边有座华丽“麻将纪念馆”。后者气势远超前者,而前者,将永垂青史,后者,少有知晓。这或许就是麻将声和读书声的不同历史价值所在。所以,由衷希望,文明成都,人文天府,多点读书声,少点麻将声。
书中“圣贤”越来越“无用”了
关键词:功利
□ 闻涛
为什么当今社会呈现出一种相对浮躁的现实?为什么一些人宁愿把时间花在拉关系、搞勾兑上,也不愿意多读一点书,多充实一下自己?笔者以为,这与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耳濡目染的,是谁和谁勾兑得好,所以赚了一大票;谁和谁关系处得好,所以坐上了某关键位置……如此“读书无用”的现实背景下,还有多少人能安心地读“圣贤书”?
是的,我们并不赞成功利性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等封建传统思想并不值得推崇,“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读书学习就应该回到“开卷有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上来。但相比上述“读书无用”的思想,我想,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终身学习”氛围,我们首先要反对的就是它,进而才是如何把读书学习的价值观引导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而要反对“读书无用”的思想,首先就要铲除产生这种“读书无用”想法的土壤。
例如,我们首先就要坚决查处诸如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合同是靠自身的技术实力、品牌信誉等正当竞争因素拿下来的?又有多少合同是靠暗中“返点子”、给回扣拿下来的?不得不承认,当后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竞争中时,靠实力说话的市场经济原则将被解构,越来越多的人将走上勾兑的歪门邪道,而不是不断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又如,坚决查处权力寻租行为。跑官卖官的新闻并不鲜见,不仅在党政部门,在一些企业集团也一定程度地存在。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我们身边,一些人事提拔的依据不是一个人的办事能力、领导才能,而是能否把决定自己的职位命运的人“搞定”。提拔的,不一定是能干事的;能干事的,不一定被提拔。如此现实,又怎么不让人把有限的时间更多用于拉关系?以至于,陪领导,可以夜夜笙歌;干工作,却无精打采……
总之,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铲除上述种种让人产生“读书无用”想法的土壤,要让广大群众相信:“读书有用”,而且也只有读书才能让自己走入上升的正常轨道。让有能力的人、有才干的人能干事、能干成事,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导向,进而也就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当然,针对走向反面的过分功利化学习,我们也应该加强引导。
加载中,请稍候......